猪羊养一群,鸡鹅不知数。
烹羊猪已惊,割鸡鹅已惧。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人对家禽家畜的精心照料以及待客的热情。诗中“猪羊养一群,鸡鹅不知数”两句,以“一群”和“不知数”形成对比,既表现了农人对家禽家畜的重视与数量之多,也暗示了农耕社会中生活的丰富与繁复。
接下来,“准拟宾客来,旋杀供钢箸”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农人的待客之道。他们预先准备,期待着宾客的到来,然后迅速宰杀家禽家畜,准备丰盛的宴席。这里的“钢箸”特指筷子,是中国传统餐具,象征着餐桌上的日常用具,同时也暗含了农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讲究。
然而,当实际开始烹饪时,“烹羊猪已惊,割鸡鹅已惧”,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惊”和“惧”两个字,形象地表达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紧张与谨慎。这不仅体现了农人在处理食材时的认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最后,“从头吃至尾,不知何以故”两句,以疑问的形式收尾,引人深思。这句话表面上是在询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紧张与谨慎,实际上是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如何保持一颗谦卑与感恩的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农人的勤劳、智慧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反思。
云气濛濛浓欲滴,树色参天同一碧。
穿林记经九里松,寻踪忽遇三生石。
迎面一峰如莲花,连环三竺相周遮。
中有流泉飞百道,悬崖曲赴疑修蛇。
声清便似广长舌,啼鸟时闻复幽绝。
经幢丹井趁闲寻,扪读拼教藓痕裂。
白衣仙住隔红尘,绀宇琳宫几处新。
春社已过香市散,炉烟犹袅悟前因。
不少斋心虔致祝,秧田水旱三分足。
但愿时旸颂九衢,慧光普照恩同沐。
钟动斜阳晚课催,牧童横笛送归来。
诗怀略似坡仙放,也乞云根到处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