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如鸾与凤,今如参与商。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参与(cān yù)的意思:指积极参与、参加其中。
川梁(chuān liáng)的意思:指大河两岸的河堤,比喻朝廷、政权的基础。
寒生(hán shēng)的意思:指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形容人在贫苦困难的条件下长大。
何由(hé yóu)的意思:何以,从何处。表示不知道或无法确定事物的来源。
蕙帐(huì zhàng)的意思:指美好的环境或优雅的帐篷。
君子(jūn zǐ)的意思:君子指的是有德行和高尚品质的人,通常用来形容有修养、有风度、有道德的人。
兰房(lán fáng)的意思:指美好的闺房,比喻妻子的家庭。
明月(míng yuè)的意思:形容月亮明亮清澈、明朗动人,也用来比喻人的才情出众、光彩照人。
默默(mò mò)的意思:默默指的是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默默地做某事,不声张,不出声。
凄凉(qī liáng)的意思:形容景象、声音等给人以寒冷、凄凉、悲哀之感。
悄悄(qiāo qiāo)的意思:悄悄指的是轻轻地、不声张地、不引人注意地。形容做事谨慎小心,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天涯(tiān yá)的意思:指天边,引申为指遥远的地方或极远的地方。
微寒(wēi hán)的意思:微微寒冷,略有寒意
行役(xíng yì)的意思:指行军作战、征战沙场。
掩抑(yǎn yì)的意思:掩盖、隐藏
中宵(zhōng xiāo)的意思:指夜晚的中间时刻,也可以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自伤(zì shāng)的意思:指自己给自己造成伤害或损失。
阻修(zǔ xiū)的意思:阻止修建或修复;阻碍修复工作的进行。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秋夜中的闺思之情。首句“清飔吹蕙帐,明月照兰房”以清风和明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凉意的夜晚氛围,蕙帐和兰房则暗示了女子所处环境的雅致与幽静。接着,“中宵念行役,掩抑独凄凉”表达了女子在深夜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或情人时的孤独与哀愁。
“微寒生薄衾,思奉君子裳”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女子因寒冷而需要丈夫的衣物来温暖自己,暗含对丈夫的深切思念。然而,“天涯渺阻修,何由越川梁”则揭示了两人相隔遥远,难以相见的现实困境,使得这份思念更加无奈和痛苦。
最后,“昔如鸾与凤,今如参与商”运用了鸾凤和参商这两个典故,分别象征着和谐美满的关系和无法相聚的命运,对比强烈,表达了女子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当前处境的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女子在秋夜中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孤独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壶中天/念奴娇.寿人母八十
人生七十古称稀,何况寿年八十。
试问何时逢载夙,恰在阳生七日。
鹤发盈簪,朱颜晕酒,瑞象占南极。
玳筵才启,欢声喜气充溢。
好是庭下双珠,经营创置,金玉成堆积。
况有孙枝争挺秀,次第飞齐鹏翼。
大振家声,荣封寿母,坐看蟠桃实。
年年今夕,玉杯争劝琼液。
真宗封禅四首·其一导引
民康俗阜,万国乐升平。庆海晏河清。
唐尧禹舜垂衣化,讵比我皇明。
九天宝命垂丕贶,云物效祥英。
星罗羽卫登乔岳,亲告禅云亭。
我皇垂拱,惠化洽文明。盛礼庆重行。
登封降禅燔柴毕,天仗入神京。云雷布泽遍寰瀛。
遐迩振欢声。巍巍圣寿南山固,千载贺承平。
柳枝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
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
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咏古树
四围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
若使当年成大厦,也应随例作灰尘。
送浙东王大夫
天爵擅忠贞,皇恩复宠荣。
远源过晋史,甲族本缑笙。
亚相兼尤美,周行历尽清。
制除天近晓,衙谢草初生。
宾客招闲地,戎装拥上京。
九街鸣玉勒,一宅照红旌。
细雨当离席,遥花显去程。
佩刀畿甸色,歌吹馆桥声。
騕袅从秦赐,艅艎到汴迎。
步沙逢霁月,宿岸致严更。
渤澥流东鄙,天台压属城。
众谈称重镇,公意念疲氓。
井邑曾多难,疮痍此未平。
察应均赋敛,逃必复桑耕。
隼重权兼帅,鼍雄设有兵。
越台随厚俸,剡硾得尤名。
夜蜡州中宴,春风部外行。
香奁扃凤诏,朱篆动龙坑。
报后功何患,投虚论素精。
徵还真指掌,感激自关情。
旧业怀昏作,微班负旦评。
空馀骚雅事,千古傲刘桢。
《送浙东王大夫》【唐·薛能】天爵擅忠贞,皇恩复宠荣。远源过晋史,甲族本缑笙。亚相兼尤美,周行历尽清。制除天近晓,衙谢草初生。宾客招闲地,戎装拥上京。九街鸣玉勒,一宅照红旌。细雨当离席,遥花显去程。佩刀畿甸色,歌吹馆桥声。騕袅从秦赐,艅艎到汴迎。步沙逢霁月,宿岸致严更。渤澥流东鄙,天台压属城。众谈称重镇,公意念疲氓。井邑曾多难,疮痍此未平。察应均赋敛,逃必复桑耕。隼重权兼帅,鼍雄设有兵。越台随厚俸,剡硾得尤名。夜蜡州中宴,春风部外行。香奁扃凤诏,朱篆动龙坑。报后功何患,投虚论素精。徵还真指掌,感激自关情。旧业怀昏作,微班负旦评。空馀骚雅事,千古傲刘桢。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1667c67457d115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