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兰帷愁不寐,破窗斜漏月光寒。
- 鉴赏
这首诗《闻雁》由清代诗人安高发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闻雁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意境。
首句“忽闻旅雁度霜天”,以“忽闻”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意外与惊喜的氛围,仿佛在静谧的夜晚,突然传来了一阵悠长而凄美的雁鸣,打破了夜的宁静。这里的“旅雁”不仅指雁群,也暗喻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它们在寒冷的霜天中南飞,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次句“凄婉声中形影单”,进一步描绘了雁鸣的哀怨与孤单。在凄凉的夜色中,雁群的叫声显得格外凄婉,仿佛在诉说着旅途的艰辛与内心的孤寂。这一句通过声音与形象的结合,将雁的形态与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第三句“此夜兰帷愁不寐”,转而描写听者对雁鸣的反应。在这样的夜晚,听到雁的哀鸣,原本就愁绪满腹的人更加难以入眠。这里的“兰帷”可能是指轻柔的窗帘或帐幔,暗示着听者内心的柔软与敏感。通过“愁不寐”三字,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外界的自然景象联系起来,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和立体。
最后一句“破窗斜漏月光寒”,以静态的画面收尾,却蕴含着丰富的动态感。窗户被风吹破,月光斜斜地照进来,给房间带来了一丝寒意。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听者心境的映射。在月光的照射下,破窗处的寒意似乎也成为了内心孤独与忧愁的象征,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综上所述,《闻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秋天夜晚的独特魅力和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丙寅春三月叶端五招饮后山寿燕亭
城中大小山有六,无如此山快人目。
苍松百尺夹广路,袅袅青萝挂高木。
路穷忽见有人家,依然鸡犬与桑麻。
此间男女并耕作,群羊曝日眠野花。
石门中断对西湖,湖光山色时时殊。
六桥掩映垂杨里,朝云暮草啼鹧鸪。
主人亭上开瑶席,重费金钱宴宾客。
四时之味置两头,笑倚胡床飞玉液。
酒酣兴发洞箫起,座客新声清入耳。
林木忽动云不流,蓝采秦青何足比。
须臾赌酒齐弯弓,羽箭交加射春风。
老夫虽乏猿臂技,观之亦觉壮心雄。
吁嗟此城十载前,作客向人曾谈天。
心醉名山未暇上,往来瞻望空留连。
今日登山成白头,世间万事一墟丘。
酌再酌,马脑盘光大白浮。
谁为为奴谁王侯,会须一醉忘千忧。
诸君切莫倚少壮,年光似电不可留。
《丙寅春三月叶端五招饮后山寿燕亭》【明·何绛】城中大小山有六,无如此山快人目。苍松百尺夹广路,袅袅青萝挂高木。路穷忽见有人家,依然鸡犬与桑麻。此间男女并耕作,群羊曝日眠野花。石门中断对西湖,湖光山色时时殊。六桥掩映垂杨里,朝云暮草啼鹧鸪。主人亭上开瑶席,重费金钱宴宾客。四时之味置两头,笑倚胡床飞玉液。酒酣兴发洞箫起,座客新声清入耳。林木忽动云不流,蓝采秦青何足比。须臾赌酒齐弯弓,羽箭交加射春风。老夫虽乏猿臂技,观之亦觉壮心雄。吁嗟此城十载前,作客向人曾谈天。心醉名山未暇上,往来瞻望空留连。今日登山成白头,世间万事一墟丘。酌再酌,马脑盘光大白浮。谁为为奴谁王侯,会须一醉忘千忧。诸君切莫倚少壮,年光似电不可留。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60967c6c8a404010960.html
作客惠阳寄居穷巷中有小室方不盈丈仅足读书临帖无隙地可以栽花种竹独辟西牖稍能坐观西湖之胜旅中少暇赋诗自娱二日以来遂成四章·其二
敝庐既非广,隙地不盈寻。
四时乏花果,閒日来一禽。
虽无灌木荫,密云有时阴。
俯仰茅茨下,随事称予心。
岂无桐与丝,此曲贵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