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桐 柏 观 留 别 宋 /白 玉 蟾 身 落 天 台 古 洞 天 ,蒲 团 未 暖 又 飘 然 。如 何 菴 不 琼 台 地 ,想 是 吾 非 桐 柏 仙 。无 复 得 餐 三 井 水 ,未 曾 深 结 九 峰 缘 。杖 头 挑 月 下 山 去 ,空 使 寒 猿 啸 晓 烟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洞天(dòng tiān)的意思:洞天指的是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幽静、美丽的地方。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境界高深、见识广博。
九峰(jiǔ fēng)的意思:形容山峰高耸、层峦叠嶂。
飘然(piāo rán)的意思:形容轻盈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
蒲团(pú tuán)的意思:指坐垫、座垫,也比喻坐得稳当、安稳。
琼台(qióng tái)的意思:指美丽的宫殿或高耸的楼阁。
如何(rú hé)的意思:表示询问或描述做某事的方法或步骤。
台地(tái dì)的意思:指高出周围的地势,比喻在某个领域或方面处于突出的地位。
天台(tiān tāi)的意思:指官员的职位或地位高而危险,随时可能倾覆。
头挑(tóu tiāo)的意思:指领头、带头。形容在团体、集体中担任首领或领导者的人。
未曾(wèi céng)的意思:从未、从来没有
无复(wú fù)的意思:无法再复原或修复。
下山(xià shān)的意思:下山指从山上下来,比喻摆脱困境、解决问题或者结束某种状态。
月下(yuè xià)的意思:指在月光下的情侣约会或者谈心的情景。
杖头(zhàng tóu)的意思:指人的智慧或才能的极限,也指人的头脑和智慧。
- 注释
- 身落:降落,落入。
天台:古代名山,这里指代修行之地。
蒲团:僧人打坐用的垫子。
飘然:轻盈离去的样子。
如何:为何,怎么会。
庵:小庙,此处指修行场所。
琼台地:美如琼玉的仙境。
吾非:我不是。
桐柏仙:传说中的仙人,可能指有道行的人。
复得:再能。
三井水:象征圣洁或长寿的泉水。
九峰缘:深厚的山峰缘分,可能指修行的机缘。
杖头:竹杖顶端。
挑月:月光下行走。
寒猿:寒冷季节的猿猴。
啸晓烟:在清晨的烟雾中啼叫。
- 翻译
- 我身处天台古洞之中,蒲团尚温却又飘然而去。
为何这庵舍不是琼台仙境?或许是我不够像桐柏仙人。
再也不能饮用那三井的圣水,未曾深入结识九峰的缘分。
手握竹杖,月光下下山,只留下寒猿在清晨的烟雾中哀鸣。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白玉蟾创作的《桐柏观留别》。诗中,作者以身处天台古洞天为开篇,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蒲团未暖又飘然"则描绘了作者在禅定中的轻松自如,一心向佛却又不免流连红尘的情形。
接下来,"如何庵不琼台地,想是吾非桐柏仙"表达了对庵堂所在地理风水的赞美与自我位置的思考,作者似乎在质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达到“桐柏仙”的境界。这里的“桐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道德高尚。
第三句“无复得餐三井水,未曾深结九峰缘"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世界的淡泊与超脱,他既不再依赖世间的供养,也没有在山中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这里的“三井水”和“九峰”都是借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心境。
最后,"杖头挑月下山去,空使寒猿啸晓烟"则是对夜行景象的生动描写。诗人手执禅杖,挑着明月下山,周围环境虽只有寒风中的猿啸声,却也显得格外清寂。这一幕不仅画面美丽,也反映出作者心境的宁静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个追求超脱、淡泊名利的宗教修行者形象。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长干行
忆昔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北客真三公,朱衣满江中。
薄暮来投宿,数朝不肯东。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巡属县道中作
春令夙所奉,驾言遵此行。
途中却郡掾,林下招村氓。
至邑无纷剧,来人但欢迎。
岂伊念邦政,尔实在时清。
短才滥符竹,弱岁起柴荆。
再入江村道,永怀山薮情。
矧逢阳节献,默听时禽鸣。
迹与素心别,感从幽思盈。
流芳日不待,夙志蹇无成。
知命且何欲,所图唯退耕。
华簪极身泰,衰鬓惭木荣。
苟得不可遂,吾其谢世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