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 拼音版原文全文
河 广 先 秦 /诗 经 谁 谓 河 广 ?一 苇 杭 之 。谁 谓 宋 远 ?跂 [1]予 望 之 。谁 谓 河 广 ?曾 不 容 刀 。谁 谓 宋 远 ?曾 不 崇 朝 。
- 注释
- 河:黄河。
苇:用芦苇编的筏子。
杭:通“航”。
跂:古通“企”,踮起脚尖。
予:而。
一说我。
曾:乃,竟。
刀:通“舠(dāo)”,小船。
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
形容时间之短。
- 注释2
河: 黄河。
苇: 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跂: 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
曾: 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崇朝: 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 翻译
-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 赏析
《卫风·河广》全诗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这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此诗善用设问与夸张。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此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诗中的主人公之所以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便不会再令人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此刻出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卫风·河广》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诗人不但运用设问与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而且还以排比、迭章的形式来歌唱。通过这样反复问答的节奏,就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诉出来了。这首诗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态,好像现在的顺口溜民歌一样,通俗易懂。但它有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宋国既然“近而易达”,那么,他为什么不回去呢?这当然有其客观环境的阻力存在,不过这是诗人难言之隐,诗中没有明说罢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是会引人产生各种猜想和回味的。
- 鉴赏
这首诗选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之一。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超越凡俗观念、挑战传统认知的情怀。通过“谁谓河广”和“谁谓宋远”的反问,诗人表现出对既有知识的质疑态度,并通过“一苇杭之”和“跂予望之”强调个人可以超越常人的认识,即使是宽广如河、遥远如宋,也并非不可逾越。最后两句“曾不容刀”和“曾不崇朝”则进一步深化这种挑战传统的思想,指出即便是无法用剑锋丈量的宽广,也无法阻挡个人的精神追求;即便是遥远到需要长时间行走的距离,也不会让人在心灵的朝拜之路上停下脚步。
这首诗体现了早期中国文学中的一种解放思想、挑战传统观念的情怀,展现了古代诗人的卓越想象力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徐山长勉之赴慈湖
见说慈溪县,先民有学宫。
心源推自得,已易竟谁通?
论道非人异,朝宗到海同。
朝窗梅蕊白,夜馆烛花红。
遵渚三更雁,吟秋四壁蛩。
横经山色里,觅句雨声中。
官况毡何冷,词场笔最工。
棘围还待子,金榜日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