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归仍是寄,丧我孰为吾。
灯犹寒夜剔,心为昔人枯。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岁除杂感十首》中的第六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慨。
首联“未归仍是寄,丧我孰为吾”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虽未正式归隐,但内心已如同流离失所的寄居者,失去了自我认同。这里的“丧我”不仅指肉体上的丧失,更深层地触及了精神层面的自我迷失。
颔联“避世无金马,潜身鲜玉壶”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现实的逃避与内心的孤独。金马和玉壶在这里象征着高洁与清雅,但诗人却找不到真正的避风港,只能在内心深处寻求一丝宁静,却依然感到孤寂。
颈联“灯犹寒夜剔,心为昔人枯”通过描绘夜晚的灯火与内心的枯竭,形象地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痛苦。剔灯的动作暗示了对光明的追求,而心为昔人枯则表明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失落。
尾联“敢望鸱夷子,功成尚五湖”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鸱夷子指的是范蠡,他功成名就后选择退隐五湖,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即在功业成就之后,能够像范蠡一样,远离尘嚣,享受自然与内心的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社会现实以及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