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明难入夜,山霁易蒸霞。
碧篆消灯晕,黄沙拂剑花。
这首诗描绘了大柳驿守岁时的景象与心境,充满了浓厚的边塞风情和深沉的哲理思考。
首联“古驿逢梅发,荒村带柳斜”,开篇即以“古驿”、“荒村”点出地点的偏远与环境的荒凉,而“梅发”与“柳斜”则在严冬中带来了生机与希望的象征,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既孤独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
颔联“雪明难入夜,山霁易蒸霞”,通过“雪明”与“山霁”两种自然景象的对比,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夜晚难以降临是因为雪光映照,而山雾散去则容易蒸腾出霞光,暗示着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总有光明与希望的存在。
颈联“碧篆消灯晕,黄沙拂剑花”,进一步深化了环境的荒凉与战斗的紧张。碧绿的篆文在灯光下逐渐消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黄沙拂过剑身,不仅描绘了战场的残酷,也隐喻着战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塞将士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
尾联“男儿应有气,可复负年华”,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男儿应有的气概与对时光的珍惜。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激励,也是对所有为国奉献的边疆战士的赞颂,强调了在艰苦环境中保持斗志、不负韶华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边疆将士的坚韧与豪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老人得坐安若山,畏寒缩颈衣裘间。
不如公子拥樽酒,诗材春乱词涛翻。
想见杨家美人出,玉面朱唇映琴瑟。
冰船著炬光照淮,雪乱风筵饮方逸。
只今愁坐私自怜,寒书冻砚尘满前。
人生何者非昨梦,还如归去散花天。
老人已复形槁木,真幻那知然不然。
蚓鸣小鼎藜羹熟,闭眼圆蒲不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