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石应之提刑·其三》
《挽石应之提刑·其三》全文
宋 / 孙应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甫听祥琴御,遄瞻瑞节荣。

许朝丹阙去,指奉板舆行。

松柳馀哀切膏肓一梦成。

长身未老,何事平生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哀切(āi qiē)的意思:形容悲伤、痛心的样子。

板舆(bǎn yú)的意思:指人的身体僵硬,活动不灵活。形容行动迟缓、不灵敏。

长身(cháng shēn)的意思:指人长得高大、身材高挑。也可用来形容事物高大、长远。

丹阙(dān quē)的意思:丹阙指的是古代宫殿中红色的宝阙,比喻美好的宫殿或建筑物。

膏肓(gāo máng)的意思:形容病痛的严重程度,也用来比喻事物的严重损坏或残缺。

何事(hé shì)的意思:表示问原因,询问事情的缘由。

平生(píng shēng)的意思:指一个人一生的时间。

瑞节(ruì jié)的意思:指吉祥的节日或仪式。

祥琴(xiáng qín)的意思:形容音乐和谐悦耳。

注释
甫:刚刚。
祥琴:吉祥的琴声。
御:驾驭,这里指弹奏。
遄:迅速。
瑞节:美好的节日景象。
许:允许,决定。
丹阙:红色的宫殿,代指京城。
板舆:古代的一种轻便车,常用于年老体弱者乘坐。
松柳:借指哀伤的环境。
膏肓:人体极深处,比喻病情严重或不可救药。
一梦成:如同一场梦般结束。
意长:意志坚定。
身未老:身体还未衰老。
何事:为何,为什么。
了平生:结束一生。
翻译
刚刚听到吉祥的琴声,立刻看到美好的节日景象。
他决定早晨离开京城,手捧着车驾的指示前行。
松柳间的哀思深切,如同濒死之人的一场梦。
虽然心志坚定身体还未衰老,但不知为何要结束此生。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词人孙应时所作,名为《挽石应之提刑(其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朝廷和皇帝的一种敬畏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个人功业成就的渴望。

首句“甫听祥琴御”表明作者刚刚得知皇上在使用祥瑞之琴,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威严。紧接着“遄瞻瑞节荣”则是描述作者急切地想要亲眼目睹这份荣耀。这里,“遄瞻”表现了作者急迫的心情,而“瑞节荣”则进一步强化了对皇权荣光的描绘。

接下来的“许朝丹阙去,指奉板舆行”表明作者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允许,步入宫禁,为皇帝服务。这里,“丹阙”代指皇宫,而“板舆”则是古代官员乘坐的车辆,象征着官职与权力。

中间两句“松柳馀哀切,膏肓一梦成”则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舍与留恋。松柳常用来比喻朋友或亲人,而“馀哀切”表达了对即将离别之物的依依不舍之情。后面“膏肓一梦成”则可能是指某种美好愿望得以实现,犹如一场美丽的梦境。

最后两句“意长身未老,何事了平生”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生活和志向的展望。即便身体尚未衰老,但心中的抱负与愿景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无需再追求什么了,似乎在暗示一种功成名就后的超然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皇权的赞颂和个人功业的渴望,展现了一种士人对于仕途成功的向往与满足。

作者介绍

孙应时
朝代:宋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
猜你喜欢

恭谒孝陵

孝陵佳气郁葱笼,手辟鸿濛万国从。

帝命开天非逐鹿,地因拱圣始蟠龙。

风雷久护存灵瑞,日月同华想圣容。

拜罢小臣思作颂,大明丰芑此山钟。

(0)

月中仙女骖鸾图

云边仙女夜骖鸾,月下霓裳舞袖宽。

吹彻紫箫风露下,玉容玄发不胜寒。

(0)

三间房

万仞才过岭,三间又见村。

林峦藏板屋,鸡犬散柴门。

山势迎人立,溪声战石喧。

仆夫嗟况瘁,日暮且停辕。

(0)

杨花

才看飞雪杨花似,又见杨花似雪飞。

总与白头相映发,可怜老眼只依稀。

乱随行迹铺苔径,故傍吟身透薄帏。

念汝无情尚漂泊,天涯羁宦几时归。

(0)

芝云堂

仙家芝草晔五色,海日一照蒸成云。

结为楼观霄汉上,千门万户皆氤氲。

斑龙误骑有诵籍,云旗夜下星宫君。

忽焉随地变为石,昆吾有刀切不得。

岩壑高深翠涛积,卿云轮囷瑶草碧,永护金粟仙人宅。

(0)

读史十首·其三蔺相如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