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尽忽飞来,岂待南风送。
睡起笑相看,不知谁是梦。
这首诗《咏蝶》由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蝴蝶的灵动与梦境的交织,展现出一种超脱现实的美感。
首句“花尽忽飞来”,描绘了一幅春花凋零后,蝴蝶翩然而至的画面,仿佛蝴蝶不受季节更迭的影响,自由自在地在花间穿梭。这句诗以“忽”字强调了蝴蝶出现的突然性,营造出一种惊喜感,同时也暗示了蝴蝶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次句“岂待南风送”,则进一步表现了蝴蝶的自由与独立。它不需要借助外力,如南风的帮助,就能轻盈地飞翔,展现了蝴蝶生命力的顽强和对自由的追求。这一句通过反问的形式,强化了蝴蝶自主行动的形象,赋予了其独立精神。
第三句“睡起笑相看”,将视角转向了蝴蝶之间的互动。这里,“睡起”二字暗示了蝴蝶在休息后醒来的情景,而“笑相看”则生动地描绘了它们彼此间的友好交流,仿佛在分享着飞行的乐趣或是对美好世界的共同欣赏。这一场景充满了温馨与和谐,体现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间微妙而美好的关系。
最后一句“不知谁是梦”,则将主题升华至哲学层面,引发读者对于现实与梦境、自我与他者之间界限的思考。蝴蝶在花间嬉戏,似乎在梦境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让人不禁思考: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梦与醒之间徘徊?这一句不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也增添了其哲理意味,让读者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综上所述,《咏蝶》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蝴蝶的自由、和谐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