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暑未解,夜久凉始归。
幽人行未已,月亦转墙西。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静坐时月光洒落的情景,充满了宁静与深邃的意境。
首句“月入暑未解,夜久凉始归”描绘了夏日夜晚,月光虽已进入,但暑气仍未消散,直到夜深人静之时,凉意才渐渐归来。这里通过对比暑热与凉意,营造出夜晚特有的清凉氛围。
接着,“山月升渐高,照见幽人衣”两句,将视线转向山间,随着月亮逐渐升高,它照亮了隐居者的衣裳。这里的“幽人”既可理解为隐居山林的高士,也可泛指夜晚独自静坐的人,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孤独、静谧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最后,“幽人行未已,月亦转墙西”则进一步展现了幽人的活动状态。即使在月光的照耀下,他仍在行走,而月亮也随着他的步伐,缓缓移动至墙的西侧。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持续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静谧场景,通过“幽人”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内心平静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元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
人生天地间,扰扰竟何为?
强弱常苦斗,智愚时相欺。
乃至骨肉亲,浚井土掩之。
感慨发长叹,秋月为低迟。
昨朝开经箧,鼠溺透封皮。
偶置新书籍,背脊尽支离。
艺友赠佛像,肃穆仰高姿。
装裱勤供养,群蚁蚀之縻。
二虫岂有恨,夫亦便其私。
凭此论人事,枢要或可窥。
私为俱生惑,纵之由于痴。
星星如不灭,千愁万恨随。
佛陀开觉路,慧日破沉疑。
入门扫诸相,痴即无所施。
心光常皎皎,处境自得宜。
居家成孝悌,在位兼人师。
终日埋尘涅,终日未尝淄。
是以佛慈爱,永永无穷期。
卓哉圣言量,钻仰信可追。
感时心戚戚,蒿目陈芜辞。
《佛慈篇,时在民国三十三年秋》【清·巨赞】人生天地间,扰扰竟何为?强弱常苦斗,智愚时相欺。乃至骨肉亲,浚井土掩之。感慨发长叹,秋月为低迟。昨朝开经箧,鼠溺透封皮。偶置新书籍,背脊尽支离。艺友赠佛像,肃穆仰高姿。装裱勤供养,群蚁蚀之縻。二虫岂有恨,夫亦便其私。凭此论人事,枢要或可窥。私为俱生惑,纵之由于痴。星星如不灭,千愁万恨随。佛陀开觉路,慧日破沉疑。入门扫诸相,痴即无所施。心光常皎皎,处境自得宜。居家成孝悌,在位兼人师。终日埋尘涅,终日未尝淄。是以佛慈爱,永永无穷期。卓哉圣言量,钻仰信可追。感时心戚戚,蒿目陈芜辞。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33367c6aa39cbb6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