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病身(bìng shēn)的意思:指身体生病。
风露(fēng lù)的意思:指春天的风和露水,比喻时光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归梦(guī mèng)的意思:指回忆过去的梦境或回忆往事。
昏昏(hūn hūn)的意思:形容头脑迷糊,思维不清晰。
慷慨(kāng kǎi)的意思:形容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不吝啬。
乱行(luàn xíng)的意思:指行为混乱、无秩序,没有规矩、纪律。
鸣蝉(míng chán)的意思: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感受。
明灭(míng miè)的意思:明亮和昏暗交替出现,形容光明的变化。
凄凉(qī liáng)的意思:形容景象、声音等给人以寒冷、凄凉、悲哀之感。
缺月(quē yuè)的意思:指月亮不圆,缺少一部分。
山水(shān shuǐ)的意思:指自然风景,也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人物的美丽和高尚。
岁时(suì shí)的意思:指一年的季节和时节。
天地(tiān dì)的意思:
◎ 天地 tiāndì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未央(wèi yāng)的意思:指永远不会结束或终结的状态,也指无穷无尽、无法计算的数量。
行人(xíng rén)的意思:指行走的人,泛指路人、过路人。
- 注释
- 缺月:不圆的月亮。
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未央:未尽。
明灭:忽明忽暗。
岁时:时光。
起:起来。
行人:诗人自指。
- 翻译
-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体弱多病总是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梦中回到了家乡,不觉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
披衣而坐,心中感慨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俯仰窗外天地,只觉一片孤寂凄凉。
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知中,让人心烦意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夜的寂静与孤独之感。"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中的"缺月"指的是天空中没有完整的月亮,而是缺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光阴的交替,这里的"一灯"则显示出诗人孤独一人在夜晚的场景,灯光昏黄不定,照耀着秋季的床榻。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表现了诗人因身体不适而对时光流逝的敏感,"风露"常指清晨的凉意,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于时间易逝的感受。同时,由于病痛,夜晚的睡眠也不安稳,连梦中的山水也无法长久停留。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则是诗人在静坐中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悲哀,而当他站起来仰望天际,只能看到一片凄凉的景象,这里的"色"指的是自然界的颜色,而"凄凉"则传达了一种秋天特有的萧瑟与冷清。
最后,"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中的"鸣蝉"即是蟋蟀,它们的声音此刻似乎更加嘈杂,与夜晚的寂静形成对比。诗人紧抱着半黄不青的桐树叶子,这里的动作和景象都显得无比凄凉,彷彿是在与时间赛跑,试图抓住那些即将逝去的事物。
整首诗通过夜晚的寂静、灯火的昏黯、身体的不适以及自然界的萧瑟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深刻的秋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过和州,怀张水部
高瞩博望孤,对峙梁山遒。
行识乌江渡,斜入洪波流。
感缅张水部,格韵千载幽。
诗义齐孟韩,岂止翱湜俦?
师之三十载,力罢道逾修。
冷编藏怀袖,风尘谁见收?
怅望古城在,遗踪应尚留。
依依夕阳树,漠漠带春洲。
如此江山好,骚人何处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