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卷增乾惕,还垂殷鉴明。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案头(àn tóu)的意思:指案子上的事物,也比喻工作、学习的地方。
百年(bǎi nián)的意思:百年表示一百年的时间,也指很长时间。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持久和历史悠久。
徵文(zhēng wén)的意思:徵文指征集文章,徵指征集,文指文章。
代纪(dài jì)的意思:代表着时代的纪律和规矩。
何所(hé suǒ)的意思:指不知道在何处或不知道如何处理问题或情况。
稽古(jī gǔ)的意思:指反复研究、反复琢磨,以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纪纲(jì gāng)的意思:纪律和法纲。也指重要的规章制度。
鉴明(jiàn míng)的意思:辨别真伪,识别真相
民物(mín wù)的意思:指人民和物质,即人和物。
史案(shǐ àn)的意思:指历史上的案件或事件。
书史(shū shǐ)的意思:指历史书籍或史书。
文献(wén xiàn)的意思:指古代的书籍、文书等,也泛指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验治(yàn zhì)的意思:指检验和治理。
一代(yī dài)的意思:指同一时代的人或事物。
殷鉴(yīn jiàn)的意思:指古代的铜镜,用来比喻历史上的教训或前车之鉴。
治平(zhì píng)的意思:指维护社会治安,使社会安定平和。
- 鉴赏
此诗《读明史》为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展现了其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治国理政的深思熟虑。
首句“几馀何所乐,书史案头横”描绘了弘历在闲暇之余,沉浸在书籍与历史之中,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乐趣。这里的“几馀”指的是闲暇之时,“书史案头横”则形象地展示了他将历史书籍置于案头,随时翻阅的情景。
接下来的“稽古徵文献,诠时验治平”两句,表达了弘历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来验证和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与治理效果。这里“稽古”意为探究古事,“徵文献”指查阅历史资料,“诠时”则是解释当前,“验治平”则是检验治理是否平稳有效。这两句体现了弘历治国理政时注重历史借鉴与现实结合的思考方式。
“百年民物盛,一代纪纲呈”则进一步阐述了弘历对于国家繁荣与制度建设的重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繁荣,更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完善的法律制度。“百年”代表时间跨度,“民物盛”形容人民生活富足,“一代”指一个时代,“纪纲呈”则是呈现出了明确的法度与规范。这两句强调了国家治理中社会和谐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最后,“抚卷增乾惕,还垂殷鉴明”表达了弘历在阅读历史书籍后,内心充满敬畏与警醒,同时希望后人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明智行事。这里的“抚卷”是抚摸书籍,表示对历史的尊重与反思,“乾惕”意味着对国家大事的谨慎与警惕,“殷鉴明”则是指从历史中得到深刻的启示与指导。
综上所述,《读明史》一诗不仅展现了弘历对历史的深厚兴趣与独到见解,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帝王对于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与远见卓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