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识山阴误,能鸣亦就烹。
《舒雁》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舒 雁 宋 /宋 祁 庄 周 悲 杀 雁 ,本 为 不 能 鸣 。宁 识 山 阴 误 ,能 鸣 亦 就 烹 。
- 翻译
- 庄周感到悲伤,因为雁不能鸣叫。
它们宁愿误解在山阴处的宁静,但如果能鸣叫,也可能被烹煮。
- 注释
- 庄周:古代哲学家庄子。
悲:悲伤。
杀雁:对雁的怜悯或同情。
本:本来。
为:因为。
不能:无法。
能:能够。
鸣:发出声音。
宁:宁愿。
识:理解。
山阴:山的北面,这里指隐居之处。
误:误解。
亦:也。
就:接受。
烹:烹饪,这里比喻被杀害。
- 鉴赏
这首诗名为《舒雁》,出自北宋文学家宋祁之手。全诗仅两句,语言简洁而深刻。
"庄周悲杀雁,本为不能鸣。"
这里引申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指出人们常因物的某种特性对其进行伤害,但往往是因为不了解该物原本的本性。在这句话中,“庄周”代指庄子,即战国时期的道家哲学家庄周,他在《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自然万物各有其生存之道,不应强加于人为的标准和评判。而“悲杀雁”,则是说人们因雁不能鸣而加以杀害,反映出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宁识山阴误,能鸣亦就烹。"
这句诗进一步阐述了前一句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不公正对待万物的悲哀。在这里,“宁识”意为宁愿认识到,“山阴误”则是指人们往往因为自己的误解而对自然界造成伤害。而“能鸣亦就烹”,则意味着即便是能够鸣叫的雁,最终也难逃被猎杀并食用的命运。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无知和残酷。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不合理行为的批判。它呼应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万物各自的本性,不因自己的偏见而加以伤害。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秋晚杂书三十首·其十六
三岁出瘴岭,弱冠历吴楚。
晚涉大漠寒,远吊长城古。
失□得谤讟,少乐多辛苦。
侵寻四十年,复此守环堵。
松楸仅有存,骨肉化为土。
岂不登一名,贫甚于父祖。
行行荒篱间,寒华粲可数。
惟酒足解愁,钱尽不得酤。
泊松滋江亭
沙帽随鸥鸟,扁舟系此亭。
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
一柱全应近,高唐莫再经。
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