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第十一罗怙罗尊者》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禅宗修行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闲提数珠,背坐危石。” 开篇即以“闲提数珠”展现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专注,而“背坐危石”则描绘出修行环境的简朴与险峻,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修行之路的艰难与坚定。
“捉锡山童,越树而剧。” 描述了修行者与山童之间的互动,通过“捉锡”这一动作,不仅体现了修行者的随缘自在,也寓意着对物质的淡泊与超脱。越过树木的“剧”,则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超越与突破。
“象衔藕花,来献法供。” 这一场景充满了神秘与庄严,大象作为佛教中智慧与力量的象征,衔着盛开的荷花,代表着佛法的纯洁与神圣,前来供奉,寓意着修行者对佛法的虔诚与奉献。
“六根妙同,鼻能致用。” 最后一句总结了整个场景的核心思想,即修行者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妙用,达到心灵与外界的和谐统一,尤其是“鼻能致用”更是巧妙地将嗅觉与修行的内在体验联系起来,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细微感受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修行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的深刻内涵与美学价值,既体现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又蕴含了对自然与佛法的深刻理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