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十月菊·其一》
《十月菊·其一》全文
宋 / 潘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香名不枉骚坛,最爱霜枝岁寒

切莫逢人叹迟暮何曾委地有彫残。

人如靖节方堪采,世欠灵均少得餐。

甚矣吾衰闭门坐,篱边自折一枝看。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枉(bù wǎng)的意思:表示某人或某事没有白费心力,没有白费时间,没有白费精力。

迟暮(chí mù)的意思:指晚年衰老或人生末期。

何曾(hé zēng)的意思:表示事物已经过去,不再存在或不再发生。

靖节(jìng jié)的意思:指保卫国家、捍卫正义、守护节日等的行为。

灵均(líng jūn)的意思:灵巧聪明,才智出众。

切莫(qiē mò)的意思:切勿;决不要

骚坛(sāo tán)的意思:指文学艺术领域的圈子或界限。

霜枝(shuāng zhī)的意思:形容寒冷的冬天,树枝上结满了霜。

岁寒(suì hán)的意思:岁寒指的是寒冷的冬天。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会给人们带来不便和困苦。

委地(wěi dì)的意思:形容非常疲劳或筋疲力尽。

香名(xiāng míng)的意思:指名声很好,声誉很高。

一枝(yī zhī)的意思:指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一支。

鉴赏

这首诗名为《十月菊(其一)》,作者是宋代诗人潘牥。诗中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自我感慨。首句“香名不枉入骚坛”表达了菊花因其香气而被文人墨客所赞赏,暗示其在文学中的地位。接下来,“最爱霜枝傲岁寒”进一步强调了菊花在严寒中依然挺立的坚韧品质,象征着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

“切莫逢人叹迟暮”劝诫人们不要因年华老去而消极,暗寓诗人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后两句“人如靖节方堪采,世欠灵均少得餐”将自己比作陶渊明(靖节先生),表明诗人追求的是像他那样淡泊名利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缺少像屈原(灵均)那样才情的人世的遗憾。

最后,诗人以“甚矣吾衰闭门坐,篱边自折一枝看”收尾,感叹自己的衰老,但选择在家中独自欣赏菊花,享受这份宁静与孤芳自赏,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淡然心境。整体上,这首诗通过菊花寓言,展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高尚情操。

作者介绍

潘牥
朝代:宋   号:紫岩   籍贯:福州富沙(今属福建)   生辰:fāng)(1204——1246

潘牥(fāng)(1204——1246)字庭坚,号紫岩,初名公筠,避理宗讳改,福州富沙(今属福建)人。端平二年(1235)进士第三名,调镇南军节度推官、衢州推官,皆未上。历浙西茶盐司干官,改宣教郎,除太学正,旬日出通判潭州。淳祐六年卒于官,年四十三。有《紫岩集》,已佚。刘克庄为撰墓志铭。《宋史》、《南宋书》有传。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岩词》一卷。存词5首。 
猜你喜欢

寄丘生东粤

郎马无凭似蟢蛛,也有游丝在路途。

侬心好似春蚕茧,镇日牵丝不出庐。

(0)

红罗袄

宝髻双慵堕,柔指漫娇舒。

便玉柱弦分,桐音幽邈,画阑苔琐,蕉影扶疏。

正魂断、春去人孤。空教拨碎琵琶,谁听落盘珠?

渐月上、归去莫踟蹰。

(0)

西江月

寒后添些纸布,饥来展手巡街。残羹冷饭且充斋。

柔弱清贫远害。万祸皆因心起,无心无祸无灾。

自从心定守真胎。云水逍遥自在。

(0)

水龙吟

九秋白玉盘高,夜来冷射银河水。

好风清露,碧梧高竹,骎骎凉气。

女手香纤,一山黄菊,半青橙子。

趁鹅儿新酒,篘云漉雪,一年好、君须记。

我走天东万里。笑归来、山川良是。

沙鸥远浦,野麋丰草,唯便适意。

但愿当歌,月光常共,金樽摇曳。

听穿云声里,惊人秀句,卷澄江醉。

(0)

贺新郎.送别

烟雨枫桥路。算年来、几番送别,故人千里。

君亦当初缘底事,不念平生俦侣。

容易把、幽欢间阻。

岁晚却思来访旧,旧处亭馆,废垣荒圃。

寒日照,残桑梓。同游似我今余几。

且留连、小窗清夜,挑灯疑语。

身外事多何必问,□□□□□□。

况鬓影、相看如许。

秋草萧萧连茂苑,正堪愁、杜牧诗中意。

谁画在,行装里。

(0)

花犯.题步障亭

海棠开,谁家亭馆,依然旧标致。彩云深处。

有半湿青红,画阑雕砌。繁英密蕊重重树。

望中迷数里。似蜀锦、张成步障,石家徒僭侈。

夜深把银烛高烧,有时更折向、铜瓶斜贮。

微风度,朱唇似,迎人笑语。

□坡老、当年一见,何事在、天涯僧舍底。

争似此、安排华屋,长相从富贵。

(0)
诗词分类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诗人
厉鹗 陈基 陈文蔚 沈曾植 项鸿祚 石介 陈允平 马祖常 袁凯 汤显祖 卢照邻 赵构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