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怀桂林》
《怀桂林》全文
明 / 屈大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太华儿孙桂林参天笋石森森

东西柱向穿山出,左右江连峤水深。

光禄堂前曾酌酒,伏波岩上复鸣琴

军书一卷苔藓他日思从洞口寻。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参天(cān tiān)的意思:形容树木高大挺拔,直插云霄。

东西(dōng xī)的意思:物品、事物

儿孙(ér sūn)的意思:指子孙后代,也比喻后代子孙。

伏波(fú bō)的意思:指屈服于强者,低头认输。

桂林(guì lín)的意思:形容景色美丽如画,如同桂林山水一般。

军书(jūn shū)的意思:指军队的命令和文书。

鸣琴(míng qín)的意思:指弹奏琴声,比喻音乐艺术的表达。

森森(sēn sēn)的意思:形容树木茂密、森林密集的样子,也用来形容气氛紧张、可怕或是威严的样子。

笋石(sǔn shí)的意思:指年轻有为的人才。

他日(tā rì)的意思:指将来的日子,将来的某一天。

苔藓(tái xiǎn)的意思:形容事物长时间不被整理或照顾而显得陈旧、破败。

太华(tài huá)的意思:形容事物华丽、壮丽、美好。

堂前(táng qián)的意思:指在家庭中堂屋前面,也指在家庭中的重要场合。

一卷(yī juàn)的意思:形容文章或书籍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左右(zuǒ yòu)的意思:左右表示大致的范围或数量,也可以表示左边和右边。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怀桂林》。诗中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壮丽景象,以及对桂林历史文化的追忆。

首联“太华儿孙在桂林,参天笋石总森森”,以“太华”(华山)与“桂林”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竹石之高耸挺拔,充满生机。这里的“笋石”比喻为竹笋般直插云霄的山石,生动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独特风貌。

颔联“东西柱向穿山出,左右江连峤水深”,进一步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壮阔与深邃。东西方向的山峰如同柱子一般穿山而出,左右两侧的江水与山岭相连,水深而清澈,展现出桂林山水的立体感和动态美。

颈联“光禄堂前曾酌酒,伏波岩上复鸣琴”,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桂林历史文化的怀念。光禄堂和伏波岩都是桂林的著名景点,诗人在这里追忆古人在此饮酒赋诗、弹琴赏景的情景,体现了桂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尾联“军书一卷留苔藓,他日思从洞口寻”,则以军书(古代军事文书)的比喻,暗示桂林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也是军事要塞。诗人想象着未来有一天,会沿着洞口探寻桂林的秘密,表达了对桂林的无限向往和探索欲望。

整首诗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绘和历史文化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桂林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的深刻感悟。

作者介绍
屈大均

屈大均
朝代:明   字:翁山、介子   号:莱圃   籍贯:广东番禺   生辰:1630—1696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你喜欢

和浦文玉观水·其三

篝灯照伏灵,明月淡如水。

风从松顶来,古乐安置此。

山空夜气清,僧龛白云里。

稍伺秋雨馀,还期采松子。

(0)

赠顾少参与成

病馀羡人健,如人视神仙。

焚香坐长日,帘阁薰风前。

闻君钱塘行,想望潮海天。

湖船弄烟水,旧事今几年。

君行吴山重,壮观归新篇。

秋清力当健,我亦观吾泉。

(0)

都昌瞻陶母像

穷巷欣来长者车,淹留深愧食无鱼。

青丝一缕并刀下,挽得中原九鼎馀。

(0)

闻三原公讣二首·其二

载起登廷七十馀,两童疋马老生如。

四夷相问相司马,千载独知师敬舆。

咫尺天回书侃侃,万间人庇屋渠渠。

典刑已矣遗文在,西望三原泪满裾。

(0)

叫岩次陈户部嘉言

师子逾江漫作奇,此山真有物司之。

悬藤不与云俱化,浮石应随鸟共驰。

郡将游来曾易榜,民曹别去肯留诗。

山僧莫讶登临晚,日落高天为我迟。

(0)

访舒方伯本直

细雨深山路,高风勇退人。

骨同仙入相,心与道为邻。

白发霜馀少,丹崖眼底真。

归舟逐烟水,回首已迷津。

(0)
诗词分类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诗人
安维峻 蒋璨 陈经邦 薛昂夫 繁钦 杜充 曹仁虎 张潮 席豫 陆贽 卢熊 王琚 顾众 司马承祯 许稷 何焯 谢混 鸠罗摩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