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悟祇园法,又胜漆园书。
苏君善知识,言诗更起予。
禅居(chán jū)的意思:指修行禅宗的人隐居于山林或僻静之地,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超出(chāo chū)的意思:超过某个限制或范围。
何如(hé rú)的意思:如何,怎样
化成(huà chéng)的意思:指将原来的形态或性质发生转变,变成另一种形态或性质。
漆园(qī yuán)的意思:指人物形象或境地美好而幽静,宛如置身于漆园之中。
三昧(sān mèi)的意思:指专注于某种境界或状态,心境深入,全神贯注。
倏尔(shū ěr)的意思:突然,瞬间
顺寂(shùn jì)的意思:指顺从守旧、安于现状,不积极创新或改变。
四禅(sì chán)的意思:指佛教中四种禅定的境界。
太虚(tài xū)的意思:指虚幻、空幻的样子或状态。
无物(wú wù)的意思:没有任何东西或物质存在
湛然(zhàn rán)的意思:清澈、明亮、纯净的样子。
知识(zhī shí)的意思:指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广博,涵盖面广,深度深。
善知识(shàn zhī shí)的意思: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广博知识的人。
这首诗是宋代文彦博对一位已逝高僧的追思与赞叹。诗中充满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崇敬之情。
首先,“师今顺寂去”,诗人以平和的语气开始,描述了高僧的离世,用“顺寂”二字,表达了对逝者平静离去的尊重与理解。接着,“所寂竟何如”,诗人提出了一个深邃的问题,探讨了死亡之后的未知世界,表现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倏尔归无物,湛然同太虚。”这两句描绘了高僧在死亡后仿佛融入了宇宙的空灵状态,与虚空融为一体,展现出佛教中“涅槃”的概念,即超越生死,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解脱。
“化成三昧火,超出四禅居。”这里提到的“三昧火”与“四禅”,都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概念。“三昧火”象征着内心的火焰,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四禅”则是指通过冥想达到的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心状态,超出了世俗的束缚。这两句表达了高僧在死后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方悟祇园法,又胜漆园书。”“祇园法”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一些教义或修行方法,而“漆园书”则可能是比喻性的说法,暗示了高僧的智慧与修为超越了传统的书籍知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高僧智慧的高度赞扬。
最后,“苏君善知识,言诗更起予。”诗人提到另一位名叫苏君的善知识,通过他的诗歌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与感悟。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苏君的尊敬,也暗示了高僧的影响深远,不仅在生前,甚至在死后,还能启迪后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僧离世后的追思与赞叹,展现了佛教中关于生命、死亡、智慧与解脱的深刻哲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厚理解和对高僧的崇高敬意。
万石君贤再出麾,犹龙川上五歌时。
九重执宪清规在,十镇分忧白发知。
环禁申威星拱极,铃斋舒啸月侵帷。
金台下客思何报,愿上中和乐职诗。
天门有灵泉,埃尘未尝至。
日月自高照,云霞亦辉庇。
惟抱夷齐心,饮之可无愧。
天门绝境游,熙然揖灏气。
下顾莽苍间,云雷走平地。
天威不远人,孰起欺天意。
为爱碧鲜亭,入夏叩叩至。
台榭竞生烟,独有清凉意。
高冈凤不来,幽人此沉醉。
风引湖边笛,焉知非隐沦。
一声裂云去,明月生精神。
无为落梅调,留寄陇头人。
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
天矫向庭户,双龙思霹雳。
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
岂无兰菊芳,贵此有清德。
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
乃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
有声苦江河,有心若金璧。
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