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祥光还白门四首·其二》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穿着布衲,披云而行,选择在月夜坐于蒲团之上的情景。诗人通过“布衲”、“云”、“蒲团”、“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静谧清幽的氛围。其中,“布衲披云去”,形象地展现了僧人的行迹与心境,仿佛他与自然融为一体,远离尘嚣。“蒲团向月裁”,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僧人的内心世界,暗示着他在月光下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故园芳草色,应遍雨花台。”这两句诗则转向对僧人故乡的思念,以及对雨花台(可能指一处特定的地点或象征性的景观)的想象。雨花台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僧人精神家园的所在,或者是他心中向往的宁静之所。诗句表达了对故乡美好景色的怀念,同时也寄托了对心灵归宿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僧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故乡和理想之地的深深眷恋。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夜漫漫
雷声初散天成霁,雨改青山颜色翠。
清猿啸夜月濛胧,木客暗吟悽怆意。
麻姑峰头一缕云,苒苒如绵飘羽袂。
良宵展转不成眠,天外青鸾何未至。
碧空冷露落无声,谁见幽人挥玉涕。
情绪纷纶天籁起,起读璚书言语秘。
晓雾护寒山狗吠,红日松窗金缕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