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卧篱阴晚,鸠鸣村意春。
时浮应寡合,道在不嫌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隐逸生活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以及诗人对清贫生活的坦然接受。
“前山微有雨,永巷净无尘。”开篇即以淡雅之笔勾勒出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细雨洗净了尘埃,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格外清新脱俗。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也映射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纯洁。
“牛卧篱阴晚,鸠鸣村意春。”随后,诗人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场景。牛在树荫下安然休息,鸠鸟在暮色中啼叫,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表现了乡间的宁静与和美,也传达了一种对春天到来的期待。
“时浮应寡合,道在不嫌贫。”诗人通过这两句表明了自己对于世事变化的态度,以及对物质财富的看法。即便是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中,诗人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不以物质的丰缺来衡量生活的价值。
“后径临陂水,菰蒲是切邻。”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另一面。小路旁边流淌着清澈的溪水,而野菰与菰蒲等植物则是诗人的近邻。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象征着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名利。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他们追求一种远离尘嚣、与大自然为伍的生活方式。
乱山深处过中秋,客里今年分外愁。
坐想鸰原挥兔翰,遥知鹤发念貂裘。
一身四处为肝胆,有月无人与献酬。
急唤老兵同浊酒,强排孤愤作清游。
田家虽贱劳,丰岁饱餐粥。
儒士笔以耕,相形无食肉。
我生文字盟,向日交友卜。
自从此邦来,得君一夔足。
作诗非野格,悟坡更参谷。
字法皆有师,翩翩信超俗。
谁云前辈远,解使神观复。
鸾乃凤之徒,蕙乃兰之族。
惟我甚亡赖,于何能见辱。
又何与于人,嗔君刺在目。
寒窗夜沉沉,灯烬落金粟。
刍薪价益高,窘状秸然菽。
相看一何有,有子所送菊。
何以得今夕,把君诗过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