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多病枝,唯叶吐春辉。
蚕不资为食,人应种者稀。
阴成娇雉宿,椹熟乳莺飞。
这首宋朝李龏所作的《桑树》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桑树在春天的生长景象和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首句“无花多病枝”,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桑树描绘成一个身患疾病、无花可赏的形象,暗示了桑树在春天的生长状态并不理想,但其生命力顽强,依然挺立枝头。接着,“唯叶吐春辉”一句,诗人巧妙地将“春辉”与“叶”联系起来,不仅描绘了桑树在春天里绿叶繁茂的景象,更赋予了这些绿叶以生命的光辉,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蚕不资为食,人应种者稀。”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桑树对于养蚕业的重要性。在古代,桑树是养蚕的主要资源之一,但因为种种原因,人们种植桑树的意愿并不高。这里,诗人通过“蚕不资为食”的假设,强调了桑树对于养蚕业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桑树价值的认识不足。
接下来,“阴成娇雉宿,椹熟乳莺飞。”这两句描绘了桑树下的一幅生动画面:在桑树的浓荫下,小野鸡安逸地栖息;等到桑葚成熟时,幼莺欢快地飞翔。这一场景既展现了桑树对野生动物的庇护作用,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最后,“几槎闲红紫,从渠上锦机。”这两句以“红紫”比喻花朵,表达了对其他花卉的欣赏,同时也暗示了桑树在春天中的地位。尽管其他花卉也在春天绽放,但桑树以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仍然值得人们的关注和尊重。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赞美了桑树在春天中的独特魅力和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桑树在春天生长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其在人类社会中重要性的赞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价值的独到见解。
□□□□□□□,□□□□□□□。
□□□□□□□,金谷焉知御史才。
翠杓青尊捐野馆,绣衣骢马上霜台。
须知鸾凤冲霄汉,不异忠良位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