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懊侬歌·其三》
《懊侬歌·其三》全文
明 / 李攀龙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职]韵

夙昔幽闺性,冶游持自惑。

旦夕千里,不复作颜色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旦夕(dàn xī)的意思:指时间非常短暂,形容事情的发展迅速或情况的变化突然。

复作(fù zuò)的意思:指一个人多次犯错、犯错误重复不断。

千里(qiān lǐ)的意思:指很远的距离。

三千(sān qiān)的意思:形容非常多,数量巨大。

夙昔(sù xī)的意思:夙昔指从很早以前一直到现在的时间段,也指过去的事情或经历。

颜色(yán sè)的意思:外表强硬,内心软弱

冶游(yě yóu)的意思:指人放荡不羁、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幽闺(yōu guī)的意思:指女子的闺房,也用来形容女子闭门不出,守身如玉。

鉴赏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李攀龙之手,名为《懊侬歌(其三)》。诗中描绘了一位深居闺中的女子,因受到外界诱惑而心生迷惑的情景。诗的开篇“夙昔幽闺性”,点明了女子原本的生活状态——生活在封闭的闺房之中,过着宁静而内敛的日子。接着,“冶游持自惑”一句,揭示了女子在外界诱惑面前内心的动摇与挣扎,她开始对以往的生活产生怀疑和困惑。

“旦夕三千里,不复作颜色”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在情感波动中的巨大变化。原本平静的生活突然被打破,仿佛在瞬间跨越了遥远的距离,她的容颜和心境都随之黯淡无光。这不仅是一种外在形象的变化,更深层地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动荡不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人性在面对诱惑时的复杂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变化对个体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李攀龙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这一主题,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者介绍
李攀龙

李攀龙
朝代:明   号:沧溟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生辰:1514—1570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
猜你喜欢

楚野

楚野云寒山点缀,淮天波尽水徘徊。

古今寥廓归谈笑,气象纵横费剪裁。

愁日远随双锦翼,离情满寄百金杯。

清风正引城头望,淮上车音几日来。

(0)

寄济叔兄长

东南路径走江淮,万里波声日夜回。

流水会将孤梦去,游鳞不寄尺书来。

风吹云影东西散,雨点花枝在处开。

节物伤人心总碎,一春归兴满兰陔。

(0)

苦吟

苦吟遂见诗锋锐,独乐宁思饮社豪。

别去性情生淡泊,老来风致长清高。

纷纷行李君休叹,琐琐乘田吾正劳。

争似扁舟碧江上,几回风物入秋毫。

(0)

中丞温伯杂端持正与其僚出祖正孺端伯于刘元忠宅某即席赋诗

蜀山想见去程兼,满眼春风别兴添。

光动酒船浮玉雪,味调羹鼎足梅盐。

竹枝堕影低垂砌,花叶吹香细入帘。

更欲稍留山简醉,应须少霁弱翁严。

(0)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其二

常因多病泣途穷,性命于今亦少通。

贵贱固宜常厥德,死生岂足动吾中。

游心自有诗书学,扶病须凭药石功。

否剥亦留归泰复,天时安得久屯蒙。

(0)

病中寄君时

可怜平生不堪处,未有一朝无病时。

患难寻常心欲折,尘埃四十发如丝。

倦游司马多闻友,现病维摩大导师。

筋力尚堪游乐在,不应空废百花期。

(0)
诗词分类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诗人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曾几 张之洞 周权 李清照 郑思肖 庾信 温庭筠 毛奇龄 汪广洋 孟浩然 陶益 赵佶 王昌龄 张栻 郑刚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