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夜 闻 城 中 箫 鼓 宋 /施 枢 箫 鼓 喧 天 竞 看 灯 ,都 民 应 喜 见 升 平 。芳 心 自 不 同 年 少 ,细 嚼 梅 花 坐 月 明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同(bù tóng)的意思: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却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芳心(fāng xīn)的意思:指对某人深深地爱慕之情。
梅花(méi huā)的意思:指人的品质或才能在逆境中得以展现出来。
年少(nián shào)的意思:指年纪轻,年幼。
升平(shēng píng)的意思:指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没有战乱和动乱的状态。
同年(tóng nián)的意思:同一年份,同年生。
箫鼓(xiāo gǔ)的意思:指音乐声,也用来比喻欢乐的场面。
喧天(xuān tiān)的意思:形容声音非常大,震耳欲聋。
月明(yuè míng)的意思:形容月亮明亮照耀的夜晚。
坐月(zuò yuè)的意思:坐月是指女子坐月子期间,遵循一定的饮食、休息和保健规定,以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 注释
- 箫鼓:形容音乐和鼓声热闹。
喧天:声音大到充满天空。
竞看灯:争相观看花灯。
都民:城市居民。
升平:太平盛世,社会安定。
芳心:女子的内心,情感。
不同:不同于。
年少:年轻人。
细嚼:慢慢品味。
梅花:象征高洁或思乡之情。
坐月明:坐在明亮的月光下。
- 翻译
- 热闹的箫鼓声中人们争着看花灯,城市居民应欣喜于社会的安宁和谐。
女子的心意与青春少年不同,独自品味梅花,坐在明亮的月下沉思。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都城夜晚的热闹景象,人们在箫鼓声中观赏花灯,庆祝节日或某种庆典,反映出社会的繁荣与民众的喜悦。诗人施枢通过"箫鼓喧天竞看灯"这一生动画面,展现了市民对于太平盛世的热爱和期待。
"都民应喜见升平"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赞美,"升平"一词寓意着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安宁。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通过"芳心自不同年少",暗示了即使年纪稍长的人,心中也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同年轻人一般,这体现了老年人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一句"细嚼梅花坐月明"则以月光下独自品味梅花的场景,象征着诗人在欣赏热闹之余,也有内心的宁静和高雅情趣。梅花在此处不仅代表了冬日的清冷之美,也暗含了诗人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品格。整首诗以欢快的气氛开头,以个人的静思收束,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九华山歌送施幼淳省元南还青阳省觐
九峰名九子,幻作九莲花。
去天不知尺有几,晴空片片飞丹霞。
南宫才子江东客,笔带九华峰顶色。
学书欲作万人敌,一日声名倾上国。
青春谒帝入神京,黄石寻师驻谷城。
经术远宗燕太傅,门墙半列鲁诸生。
忽登泰岱看乡陌,望见江头云气白。
愁心一夜渡淮阳,不为莼鲈秋兴迫。
千里宁亲愿不违,西风萧瑟送将归。
尊前落木浑成雨,马上微霜欲点衣。
为君长歌劝君酒,便是别离未应久。
去日聊随朔雁飞,来时莫在春鸿后。
玉树青荧上苑栽,君王正忆子虚材。
好将九朵芙蓉露,泻向仙人掌上开。
《九华山歌送施幼淳省元南还青阳省觐》【明·于慎行】九峰名九子,幻作九莲花。去天不知尺有几,晴空片片飞丹霞。南宫才子江东客,笔带九华峰顶色。学书欲作万人敌,一日声名倾上国。青春谒帝入神京,黄石寻师驻谷城。经术远宗燕太傅,门墙半列鲁诸生。忽登泰岱看乡陌,望见江头云气白。愁心一夜渡淮阳,不为莼鲈秋兴迫。千里宁亲愿不违,西风萧瑟送将归。尊前落木浑成雨,马上微霜欲点衣。为君长歌劝君酒,便是别离未应久。去日聊随朔雁飞,来时莫在春鸿后。玉树青荧上苑栽,君王正忆子虚材。好将九朵芙蓉露,泻向仙人掌上开。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4267c6a2ba10f18191.html
从泗上归宿杜太学庄舍
暮从川上来,两袂涵清辉。
回首睇泉皋,苍茫紫烟飞。
相挈入村舍,解鞍控板扉。
牛羊深巷入,鸡犬空墙依。
中庭有花树,郁郁何葳蕤。
山月在帘牖,星河亦已稀。
宛然林壑姿,顾视朝市非。
主人有旨酒,行吟聊共挥。
避世岂在远,此中可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