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无惜死心,奈有灭明意。
妆穿粉燄焦,翅扑兰膏沸。
这首诗描绘了火蛾扑灯而亡的场景,通过火蛾的命运隐喻着某种无奈和悲剧。开篇“阳光不照临,积阴生此类”两句,设置了一种阴郁的气氛,预示了即将出现的悲剧。
“非无惜死心,奈有灭明意。”表达了火蛾虽然知道扑灯会导致死亡,但却无法抑制内心对光明的渴望。这两句深刻揭示了火蛍冲向光源的本能,以及这种本能背后的无知和悲剧。
“妆穿粉燄焦,翅扑兰膏沸。”具体描绘了火蛾扑灯的过程,其中“妆”字用得十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火蛺在光明中化为灰烬的惨状。
“为尔一伤嗟,自弃非天弃。”诗人通过火蛺的命运,发出叹息,感慨于生命的脆弱,同时也强调了个体对于宿命无能为力的悲哀。这不仅是对火蛺的同情,也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深刻反思。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象丰富,通过火蛉扑灯这一自然现象,展开了哲理和情感的双重思考。
伤心时候,又端阳景色,依然满目。
暗柳藏莺千百啭,声绕画帘风竹。
旧恨吟花,新愁泣梦,细雨凝蒲绿。
泪残芳草,断魂何处难续。
休说箫鼓年年,龙舟竞渡,玉碗倾醽醁。
今古兴衰多少事,不尽沅湘万曲。
明月山空,青松露寂,烟水飞云骛。
落霞影里,乍如数椽茅屋。
怅飞尽、桐花桐絮。尘锁妆楼,网萦珠户。
柳外阑干,昔时罗袖共凭处。
翠眉安在,又绿暗垂阳树。
惜逝水华年,忍更忆、琐窗欢聚。薄暮。正画帘微雨。
点点漏声频数。梦残酒醒,那复伴、夜深低语。
最苦是、红谢榴花,问燕子、雕梁谁主。
算一例、端阳佳节,两番愁度。
几处人家,数间僧寺,记得看花曾到。
一棹江南,漂泊不如归好。
看疏林、挨过斜阳,偏搀和、天涯衰草。
怎西风、帘捲佳人,病容消瘦比秋早。
阴阴梅子熟后,雨雨风风凄紧,春光催老。
零落东篱,满地残英难扫。
最愁是、踏碎征尘,又还怕、冷枫相笑。
任题诗、不写相思,寸红流共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