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夏苦无雨,冬来何太繁。
野服沾松翠,空墙绣藓痕。
这首诗名为《苦雨(其三)》,是明代诗人徐熥所作。诗中描绘了连绵不断的雨水给自然和人心带来的压抑与沉重感。
首句“九夏苦无雨”,开篇即点出夏季干旱的苦楚,引出对雨水的渴望。紧接着,“冬来何太繁”则转折至冬季的频繁降雨,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雨量过多的不满与无奈。
“冥冥翻浪急,莽莽塞天昏”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雨势之大,仿佛整个天地都被雨水覆盖,一片昏暗,波涛汹涌,气势磅礴。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壮丽,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烦躁与压抑。
“野服沾松翠,空墙绣藓痕”则是对雨后景色的细腻描绘。雨水滋润了松树,使其更加翠绿;空墙上长满了青苔,如同绣花般美丽。这两句虽写景,却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寄托,以及在逆境中寻找一丝慰藉的心态。
最后,“山斋幽寂甚,愁绪岂堪论”表达了诗人身处幽静的山斋中,内心充满了愁绪,难以言表。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暗示着诗人可能面对着某种困境或不公,无法轻易释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人与自然的互动与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境遇的深刻感悟。
尝读东坡诗,不可居无竹。
况此真琅玕,一一温如玉。
得非瑶池种,阿母所爱育。
一日三封植,近之谁敢触。
山僧不知贵,遣送如薪束。
坐成阮家林,色映兵厨醁。
主人何必问,抱琴来就宿。
此君不须多,潇洒数竿足。
却笑陶元亮,但采东篱菊。
我行出陜右,来升召公堂。
叹公不可作,祗令吾道伤。
优哉听讼日,斯民歌乐康。
善教被南国,美荫馀甘棠。
惟公与周公,左右相成王。
孰知二公心,千载惟苍苍。
人不学二南,其蔽犹面墙。
先圣垂此言,下士其可忘。
太史述世家,源深者流长。
公泽亦至今,风烈殊未央。
再拜仰公像,冠佩犹煌煌。
徘徊不能去,泪落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