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圆明园中水木明瑟的秋日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诗人以“林瑟瑟,水泠泠”开篇,运用拟声词“瑟瑟”和“泠泠”,生动地刻画出秋风吹过树林和水面时的细微声响,营造了一种清凉静谧的氛围。接着,“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两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溪边的微风带动了各种自然声音的共鸣,山间的鸟鸣则为这幅画卷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难以言表的感受。这里的“图得”意味着捕捉或描绘,而“非色非空”则暗示了这种美超越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界限,无法通过言语或艺术完全表达出来。诗人通过吟诵来试图捕捉这份超越现实的美感,但又深知这是一场徒劳的努力,因为真正的美只能被体验,难以被完全描述或传达给他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追求意境深远、言尽意未尽的艺术特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秋日山水之中,让人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一种超脱于日常琐碎的美好。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志宏复示秋意五篇次韵和之·其四
秋风入虚堂,凄微带烟苇。
堂中拙居士,湛然如止水。
默坐观是心,自觉无纤滓。
不知读何经,但说舍利子。
心清闻妙香,天花散芳蕊。
含容河沙界,方寸知几里。
神光常在目,妙响不离耳。
处处获圆通,谁云钻故纸。
刘德秀县丞凡五和前篇仆亦五次其韵·其五
隐之刺五羊,归囊香一斤。
恕投湖亭水,内子无饭薰。
欲草廉吏传,恨无班马文。
此风一凋落,披靡如丝纷。
前身是香严,宿习今尚勤。
炉烟凝室炷,印篆缄雕纹。
嗜香犹有癖,于世已如云。
况今花木妍,香风度微芬。
节物岂不佳,老况难强欣。
太常斋日多,十饭九不荤。
唯有鼻孔香,时于静中闻。
未知刘季和,何如荀令君。
且当置是事,一笑同氤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