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悯 耕 者 唐 /韦 庄 何 代 何 王 不 战 争 ,尽 从 离 乱 见 清 平 。如 今 暴 骨 多 于 土 ,犹 点 乡 兵 作 戍 兵 。
- 注释
- 何代何王:指任何一个时代和君主。
不战争:没有战争的情况。
尽从离乱见清平:人们总是在动荡战乱中期望看到国家安定。
暴骨:暴露在外的骨头,象征死亡。
多于土:比地上的泥土还要多,形容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犹点乡兵:仍然征召乡村的民兵。
作戍兵:作为守卫边疆的士兵。
- 翻译
- 哪个朝代哪个君王不经历战争,人们常常在战乱中盼望和平。
现在暴露的白骨比泥土还多,仍然征召乡兵去守卫边疆。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废墟与和平转变的画面,通过对比过去的战争与现在的安宁,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首句“何代何王不战争”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历史上的种种战乱,这些战争无疑是由各个朝代的君王所引发的。紧接着,“尽从离乱见清平”则表明这些纷争和动荡最终都归于平静和秩序,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第三句“如今暴骨多于土”却是对战争残酷现实的一种描绘,“暴骨”指的是战死沙场的遗骸,而“多于土”则形象地表达了战争所带来的惨烈。最后一句“犹点乡兵作戍兵”,通过对当下士兵依旧驻守边疆的描写,反衬出即便是和平时期,也仍有战事的存在,表现了一种历史循环往复的情感。
诗人韦庄在这首诗中,以一种哀叹的心态,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与对和平的无限向往。通过对比和对立的手法,强化了诗歌情感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历史的沉重和生活的复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天桥山歌
亭子四面云山顶,东瞻案衍拖横岭。
岭上天桥对我亭,舆梁谁驾虚无境。
仙人来往扶栏游,彼岸奚藉一苇浮。
祖龙鞭石空费力,何如天造非人谋。
武夷长虹事乃幻,谢傅永安桑海变。
恰似嵩山玉女窗,中秋月每从中见。
咏史
范叔困说力,担石乏自资。
夤缘事须贾,客乘从之齐。
牛酒不敢受,贾闻犹怒私。
告相相亦怒,折胁行刑笞。
佯死卷以箦,乃得免祸危。
姓名易张禄,伏匿恐人知。
幸得郑安平,荐剡归王稽。
橐载避秦相,待命复岁馀。
上书慢言外,观王俯仰姿。
计行乃言深,封侯不逾时。
微行谂须贾,绨袍怜赐之。
御以入相府,先入怪久徯。
门下告之故,肉袒谢罪迟。
三罪既庭数,马食纵以归。
德必偿一饭,怨亦报睚眦。
安平旋降赵,王稽坐法诛。
蔡泽遂适秦,相位竟夺其。
机谋誇百变,时穷安能为。
是始还是终,小智真大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