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无此畏,出郭愈多欢。
小床依草稳,片月到襟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迁居至白衣庵后的心境变化与生活感受。首句“自来无此畏”,表达了诗人对新环境的适应与内心的平静,暗示了过去生活的某种畏惧或不安。接着,“出郭愈多欢”则展现了诗人走出城市后的喜悦与放松,可能是因为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烦恼。
“不是风尘苦,焉知水石难”两句,通过对比城市的繁忙与自然界的宁静,强调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这里的“风尘”既指尘世的劳碌,也暗喻生活的压力与困扰;而“水石”则象征着自然界的纯净与宁静,是诗人理想生活状态的体现。
“小床依草稳,片月到襟寒”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简朴与自然之美。小床与依草相映,营造了一种贴近自然、舒适自在的生活氛围;而“片月到襟寒”则通过月亮的清冷,暗示了夜晚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平静,同时也可能蕴含着一丝淡淡的孤独感。
最后,“尚得余今日,幽情或未阑”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憧憬。尽管时间在流逝,但诗人对宁静、幽雅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似乎并未消减,暗示了他将继续在这份简单、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城市到乡村生活的转变,以及在自然环境中寻求心灵平静的过程,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和谐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月出钓台树,长滩秋更喧。
浑如宿巫峡,唯少一声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