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犹身未死,岂为己无眠。
道丧文趋刻,谈高学类禅。
申生真毙犬,望帝竟啼鹃。
这段文字出自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不寐十首》之一,它描绘了一种对世事的无奈与失望,以及个人内心深处的困扰和痛苦。诗中的每一句都透露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
"涉世形容悴,违时嗜好偏。" 这两句表明作者对于沉迷于世俗生活的人们感到忧虑,他们追求的往往是错误的价值观和过时的兴趣爱好,这种偏执使得他们与正确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偶犹身未死,岂为己无眠。" 这句话则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些还没有完全放弃希望的人们的关切之情,即便是身体尚存,但精神上已经陷入了深夜的黑暗,无从入睡。
"道丧文趋刻,谈高学类禅。" 此处批判的是当时的文化与教育走向形式主义,缺乏真实的内涵和深度的思考,而只是追求表面的修饰与华丽的言辞,正如学者们空谈禅宗,却不着眼于实际修为。
"申生真毙犬,望帝竟啼鹃。" 这两句诗则是通过申公和伯牙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真正有才华的人才被埋没,而那些无能之辈却得以高官厚禄的不平之感。申生指的是古代乐师申公,真毙犬则是传说中能够识别申公音乐的狗,它们之间的深刻理解反衬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错过。而望帝和啼鹃,则象征着那些得势者的虚伪和喧哗。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当世之乱、文化之堕落与个人内心之痛苦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