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火里莲能长,今见莲从陆地栽。
广叶祗冯圆性转,粗花全借法身开。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徐渭所作,题为《季子守宅观音莲》,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观音莲的独特之美与深刻寓意。
首联“昔闻火里莲能长,今见莲从陆地栽”以“昔”与“今”的对比,引出对观音莲生长环境的赞叹。火里莲,象征着在极端环境中也能绽放的生命力;而今见莲从陆地栽,则展现了观音莲在寻常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的奇迹,体现了生命的坚韧与普遍性。
颔联“广叶祗冯圆性转,粗花全借法身开”进一步描绘了观音莲的形态特征。广叶与圆性、粗花与法身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观音莲独特的外在美,也暗示了其内在的哲学意义——广大的叶子和圆润的转变,仿佛是自然界的法则在运作;而粗犷的花朵则借助于某种超然的力量(法身)得以绽放,暗喻了佛法或精神力量对于生命成长的重要性。
颈联“丛摇宝鬘风中去,气绕梅檀雨后来”描绘了观音莲在自然中的动态美。宝鬘(佛教装饰品)般的花朵随风摇曳,梅檀(梅树与檀香树)的香气在雨后弥漫,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展现了观音莲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
尾联“试问集观谁具眼,解将真见听飞埃”提出了一个深思的问题: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到观音莲的真谛?“集观”意味着全面审视,“谁具眼”则表达了对具备独特视角和深刻理解者的期待。“解将真见听飞埃”则是说,只有通过内心的平静与洞察,才能听到微小事物中蕴含的大智慧,暗示了对观音莲之美的领悟需要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观音莲的描绘,不仅赞美了其自然之美,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引导读者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