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识(bù shí)的意思:不了解或不认识
草堂(cǎo táng)的意思:指简陋的茅草房,比喻清贫的居所。
春宵(chūn xiāo)的意思:春天的夜晚
灯火(dēng huǒ)的意思:指夜晚的灯光,也用来比喻人们的生活、劳动和希望。
烽烟(fēng yān)的意思:指战争时期烽火四起、战事频繁的景象。
风月(fēng yuè)的意思:风月是指风景和月亮,常用来形容美好的自然景色或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可以表示男女之间的浪漫情愫。
高髻(gāo jì)的意思:高髻是指发髻高而整齐,形象上给人以庄重、端庄的感觉。
管弦(guǎn xián)的意思:指乐曲演奏的技巧和方法,也泛指各种事物的安排和协调。
羯鼓(jié gǔ)的意思: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制造干扰、混乱的行为。
连雨(lián yǔ)的意思:连续不断地下雨。
流亡(liú wáng)的意思:指因政治原因、战争、迫害等而被迫离开家乡或国家,流亡他乡的现象。
平康(píng kāng)的意思:平安安康、安定无忧
晚妆(wǎn zhuāng)的意思:晚上化妆。形容女子打扮得很美丽。
未央(wèi yāng)的意思:指永远不会结束或终结的状态,也指无穷无尽、无法计算的数量。
莺花(yīng huā)的意思:莺花是指杨柳和桃花,也用来形容美丽的花朵。
正朔(zhēng shuò)的意思:指正统的宗教、道德、法律等规范和准则。
乐未央(lè wèi yāng)的意思:形容欢乐无穷,乐不思蜀。
- 鉴赏
这首《元夕无月》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之夜,没有明月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情感与社会现实的映射。
首句“忆昔春宵乐未央”以回忆的方式开启,仿佛在追忆往昔元宵佳节的欢乐时光,那是一个人们欢聚一堂,共享团圆之乐的时刻。然而,“管弦十里咽平康”一句转折,描述了今日的冷清与落寞,昔日繁华的平康里如今只剩下管弦声的低沉回响,暗示着社会的变迁与人心的失落。
“莺花不识新正朔,风月还存旧草堂。”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莺歌燕舞、繁花似锦的自然景象似乎对时间的流转毫无察觉,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更替;而风月依旧,但它们所依附的“旧草堂”已经物是人非,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满地烽烟连雨雪,几家灯火照流亡。”这两句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苦难。烽火连天,雨雪交加,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灾难的降临;而“几家灯火照流亡”,则描绘了在如此背景下,仍有家庭在艰难中维持生计,展现出人性的坚韧与希望。
最后,“却怜羯鼓多羌部,高髻军中斗晚妆。”这一句以独特的视角,将战场上的士兵与民间的女子并置,形成鲜明对比。羯鼓和羌部,代表的是战争与冲突;而“高髻军中斗晚妆”,则是对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仍不忘追求生活情趣的描写,体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美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无月之夜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深刻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苦难与人民的坚韧。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和平与美好的渴望,以及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