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时如不见,闻时如不闻。
喜时如不喜,瞋时如不瞋。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和尚庞蕴之手,体现了禅宗对心境的追求。诗中的“见时如不见,闻时如不闻”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即面对世间万象时保持一种内在的宁静与淡泊,不为外界所动。这是一种修行者的理想状态,他们通过禅坐等方式,达到心无挂碍,对一切见闻都不起心动。
“喜时如不喜,瞋时如不瞋”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超脱的情感状态。在世间喜怒哀乐是常情,但修行者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不为喜怒所左右,这是一种对自我情绪的绝对控制。
“一切尽归如,自然无我人”则揭示了禅宗对于宇宙真理的认识。这里的“如”指的是本质、本性,即万物皆回归到它们本有的面貌,而这种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个人的意志在其中起作用。这也体现了一种宿命论或者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总体来看,这首诗偈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禅者超脱尘世、与宇宙和谐相处的情景,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
至人贵诚意,云空斯已误。
英雄爱逃禅,是乃当末路。
我生不佞佛,专博禅中趣。
频年困风尘,饥寒乱心虑。
趾离怜我惫,导向梦中去。
三字标妙谛,寂灭神所寓。
惟意在心先,进道实初步。
一空无不空,庵定在何处。
明镜本无台,菩提亦非树。
拈出树与台,毕竟意有注。
机锋落言诠,障碍堕云雾。
何如证无无,一切为删除。
掷笔笑饶舌,文字太驰骛。
吾意实难空,此梦何时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