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在?
生度鬼门关。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遨游自如的精神状态。"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表达了诗人离别故土后,无尽的旅途和心中的千般不舍,但又决绝地选择了不回头的道路。"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则是在提问自己所追寻的理想之地究竟在哪里,同时也在肯定自己的选择,即便是通过艰险如同鬼门关一般的地方,也要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解脱。
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万里的距离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远离和超越,而崖州和鬼门关则象征着某种边陲与禁锢。这不仅是对自然地理的描绘,更是对心灵状态的一种写照。诗人通过这样的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追求内在价值的渴望,以及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
肯向明时事隐沦,亭边五柳漫摇春。
当年未易胜今日,此地还如见古人。
高兴不随霜叶尽,清风长与露条新。
何妨便著先生传,一洗淮南俗吏尘。
绿发工词章,白头困州县。
老气吞儿曹,胸中书万卷。
遗我盈把珠,璀璨辉组练。
何时游匡庐,登堂识君面。
更邀谪仙人,共醉山间院。
愿君出樊素,可供一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