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霸气(bà qì)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表现出强大、威严、不可匹敌的气势。
渤澥(bó xiè)的意思:指海洋中的渤海和渭澥,比喻困难险阻的境地。
从来(cóng lái)的意思:表示事物的常态、习惯或一贯的状态。
磴道(dèng dào)的意思:指山路上的阶梯道路。
高台(gāo tái)的意思:指地势高而平坦的台地,也比喻地位高、权势大。
古者(gǔ zhě)的意思:指古代的人,古代的事物,也可指古代的人物、文化、风俗等。
光相(guāng xiāng)的意思:指光线相互映照,互相辉映的景象。
寂寥(jì liáo)的意思:寂寥指的是孤独、冷清、寂寞无人的状态。
急流(jí liú)的意思:形容水流湍急,比喻事情发展迅猛,势头强劲。
江势(jiāng shì)的意思:指江河的水势,比喻事物发展的势头或形势。
来事(lái shì)的意思:指某种情况或事情发生了,特指女性月经来潮。
南交(nán jiāo)的意思:指南方的交通要道,也用来形容交通便利的地方。
千年(qiān nián)的意思:指长时间,形容时间的长久。
山光(shān guāng)的意思:山光指的是山上的光线,比喻景色优美、光明照人。
文物(wén wù)的意思: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代物品。
相望(xiāng wàng)的意思:指两个地方相对而立,互相望着对方。
箫韶(xiāo sháo)的意思:形容音乐优美动听。
炎州(yán zhōu)的意思:指热闹繁华的地方,也可形容人多嘈杂。
中朝(zhōng cháo)的意思:指两国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可表示两国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 鉴赏
这首《春日登粤王台》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描绘了诗人春日登临粤王台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首句“花发高台磴道遥”,以花开之景衬托出粤王台的高峻与幽静,暗示着历史的深远与自然的和谐。接着,“粤王曾此拜中朝”一句,点明了粤王台的历史背景,粤王曾在此向中原朝贡,象征着南方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谁云七郡初归汉,古者南交已宅尧”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虽然七郡在汉初才正式归入中原版图,但早在尧舜时代,南方地区就已经与中原文明有所接触和融合。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连续性。
“江势急流宗渤澥,山光相望忆箫韶”描绘了珠江的壮阔与山色的秀丽,以及对古代音乐艺术的怀念。珠江的水流汇聚于渤海,象征着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汇;而“箫韶”则是古代传说中的和谐乐曲,这里借以表达对古代和谐社会的向往。
最后,“炎州文物从来事,霸气千年倍寂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炎州指的是岭南地区,这里的文物古迹见证了千年的历史变迁,但如今却显得格外寂静。这不仅是对粤王台及其周边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历史兴衰、文明更迭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与现今寂寥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历史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 高斋
金陵佳处自无穷,使宅幽深即故宫。
楼殿六朝遗烬后,江山百里旧城中。
雨余尚有金钿落,月出长窥粉堞宁。
看尽一城怀古地,兹游恨不与君同。
和子瞻铁柱杖
截竹为杖瘦且轻,石坚竹破误汝行。
削木为杖轻且好,道远木折恐不到。
闽君铁杖七尺长,色如黑蛇气如霜。
提携但恐汝无力,撞坚过崄安能伤。
柳公虽老尚强健,闭门却扫不复将。
公足力无险阻,怜公未有登山侣。
回生四海惟一身,袖中长剑为两人。
洞庭漫天不觉过,半酣起舞惊鬼神。
愿公此杖亦如此,适意遨游日千里。
归来倚壁示时人,海外苍茫空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