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羸缘塞苦,道蹇为囊空。
去谒临川守,因怜鹤在笼。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泊明志、超脱世俗的生活情趣。开篇“匡山一亩宫,尚有桂兰丛”两句,通过对居所的描述,展现了主人公隐逸山林、自在逍遥的情怀。这里的“匡山”指的是偏僻的山中,“一亩宫”则是简陋的住宅,而“尚有桂兰丛”表明即便是在这样简单的地方,依然能够享受自然之美。
接着“凿壁年虽异,穿杨志幸同”两句,诗人通过对比凿壁和穿杨(古代隐士常用此法以求自食其力)的手法,表达了自己与古人志同道合的情怀。这里的“凿壁”指的是古时隐者凿壁种树,以养生送死,“年虽异”说明时代不同,但“穿杨志幸同”则表明自己的心志与古人相同,是对自我的肯定。
然后“貌羸缘塞苦,道蹇为囊空”两句,诗人通过自身的境遇,描绘了一种困顿之情。这里的“貌羸”指的是面色憔悴,“缘塞苦”则是因为边塞之苦,而“道蹇为囊空”则形象地表达了行走艰难,如同脚踏着空虚无物的囊袋。
最后两句“去谒临川守,因怜鹤在笼”,诗人通过对官府之访和对鹤的怜悯,展现了一种对世事的关怀。这里的“去谒”是去拜访,“临川守”指的是地方官员,而“因怜鹤在笼”则表达了诗人看到被囚禁的鹤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借此反映出对困境中之人的同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山林隐逸、与古人志同道合、个人困顿和关怀世事等多个层面,构建了一个既超脱又关注现实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