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令双蒂并,只为一心同。
月好光难入,烟多气未通。
此诗《再咏烛》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以烛为喻,描绘了烛光与人心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烛光在黑暗中的独特价值。
首句“花使兰房暗”,以花喻人,暗示在花的映衬下,房间显得更加幽暗,象征着人物的隐秘或内心的深邃。接着,“春光在火中”一句,将春日的温暖与活力融入火焰之中,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能令双蒂并,只为一心同。”这两句诗表达了烛光能够将两个事物紧密相连,其原因在于它们拥有共同的心意或目标。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烛光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月好光难入,烟多气未通。”这两句诗描绘了烛光在月光下难以穿透烟雾,象征着在外界干扰或困难面前,烛光(象征着内在的光明与希望)仍然坚持自己的光芒,不被外界因素所遮蔽。
最后,“汝南鸡欲唱,留汝养鸿濛。”这一句通过引用古代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烛光能够持续发光,如同鸡鸣唤醒黎明一般,带来新的开始和希望。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光明与希望的渴望,以及对内心力量的坚信。
整首诗通过烛光的形象,巧妙地传达了对生命、团结、希望与光明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
北门之外多佳丽,白水茫茫绕天际。
中有幽人春野翁,摘荷采芰纫衣袂。
春野读书曾万卷,只今一字不欲看。
只将元气手中调,不许红尘眼中散。
昨者铸鼎鍊九还,吾欲从之乞一丹。
青牛在田不肯语,轻蓑大笠天将雨。
珍木无弱羽,广川饶劲鳞。
皇都郁嵯峨,多士如繁星。
陈君在乡曲,少小驰芳声。
去我三百里,可望不可亲。
昨予志广览,自越之燕京。
见君长安道,一问知姓名。
却复讯动止,握手为予陈。
自受相公知,忽忽复几春。
一朝去乡校,今作太学生。
言温动有礼,志壮气自信。
晢颜口若海,丰下而长身。
再往论文史,终夕如倒囷。
藻思蔚以妍,俨与骨相并。
王良御八骏,技绝物有神。
一日骛千里,安得留其行。
念予复南去,揽策临修程。
小见伺越鸟,秪入枪榆群。
思君不能置,短篇陈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