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明霜正下,江远月初升。
吏醉城无柝,僧归塔有灯。
这首《冬夜垂虹桥》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卜舜年所作,描绘了冬夜中垂虹桥畔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
首联“卸马垂虹畔,深宵感慨增”开篇即点明地点与时间,夜晚垂虹桥边,诗人卸去鞍马,内心涌起无尽的感慨。这里不仅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与冷清,也暗示了诗人可能经历了长途跋涉或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此刻身心俱疲,情感复杂。
颔联“桥明霜正下,江远月初升”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景色。霜降之时,桥面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远处的江水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辽阔深远。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同时也暗含着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变化。
颈联“吏醉城无柝,僧归塔有灯”则转向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城中官吏因公务繁忙或疲惫而沉醉,城门上没有更夫敲击的柝声,象征着夜晚的寂静与秩序的缺失;而僧人归宿于塔寺,塔内灯火通明,象征着宗教信仰给予心灵的慰藉与指引。这一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实状况,既有官场的忙碌与混乱,也有宗教的平静与安宁。
尾联“王风京路阻,欲咏愧无能”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动荡、道路阻塞的无奈与感慨。这里的“王风”可能指的是国运或君主的风范,“京路阻”则暗示了政治局势的不稳和道路的艰难。诗人想要表达自己的忧虑与感慨,却自感无力改变现状,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整体而言,《冬夜垂虹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展现了诗人对个人情感、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以及在动荡时代中个体的无力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