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趋太原召,如慰宛陵亲。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外 兄 施 伯 侃 下 第 赴 并 门 叔 父 招 宋 /梅 尧 臣 共 是 干 时 者 ,同 为 失 意 人 。言 趋 太 原 召 ,如 忍 宛 陵 亲 。笳 鼓 听 临 塞 ,琴 书 未 离 身 。别 君 无 斗 酒 ,当 识 士 安 贫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安贫(ān pín)的意思:安于贫困,满足于贫困的生活状态。
斗酒(dǒu jiǔ)的意思:指饮酒比赛或酒量较量。
干时(gàn shí)的意思:指机会、时机。也可以表示某个特定的时间。
笳鼓(jiā gǔ)的意思:指喧闹、热闹的场面。
离身(lí shēn)的意思:离开身体,指人或事物与身体分离。
琴书(qín shū)的意思:
◎ 琴书 qínshū
[story-telling,mainly in song,with musical accompaniment] 一种在扬琴伴奏下说唱故事的曲艺形式
柳州琴书失意(shī yì)的意思:指遭遇挫折或失败,心情沮丧、不如意。
太原(tài yuán)的意思:指事物的根本或起源。
- 翻译
- 同样是这个时代的人,同样遭遇失意困顿。
他的言语被召唤去太原,如同安慰宛陵的亲人。
边塞的笳鼓声中,他依然带着琴书陪伴。
与你告别没有美酒,但请记住,士人安于清贫。
- 注释
- 共是:同样。
干时者:这个时代的人。
失意人:遭遇失意的人。
言趋:言语被召唤。
太原:地名,古郡名。
宛陵:地名,今安徽宣城一带。
亲:亲人。
笳鼓:古代军乐,胡笳和鼓。
临塞:靠近边塞。
斗酒:一斗酒。
士安贫:士人安于贫困。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外兄施伯侃下第赴并门叔父招》。诗中表达了对在外兄施伯侃落第后,他决定前往太原接受叔父召唤的心情的理解和安慰。诗人以“共是干时者,同为失意人”开篇,表明他们都是在动荡时代里遭遇挫折的人,有着相似的境遇。接着写到施伯侃被召回太原,仿佛是为了抚慰宛陵亲人的期待,显示出他的责任感和亲情纽带。
“笳鼓听临塞”描绘了他即将面对的边塞生活,暗示着责任与挑战,而“琴书未离身”则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个人修养的坚持。最后,诗人遗憾地表示没有足够的酒来为外兄送行,但他强调要理解士人的贫困生活,并从中看出坚韧的品格。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也寓含了对士人精神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洞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