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道教十四首·其三真元妙用》全文
-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探讨了儒、释、道三教的核心思想,通过对比“无心”与“有心”的状态,揭示了对“天心”的追求与理解。
首句“莫看无心与有心”,开篇即提出一个对比,暗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或状态。接着,“无心争得悟天心”,指出“无心”状态的人能够更接近或领悟到宇宙的本质或“天心”,强调了“无心”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优势。这里的“天心”可以理解为自然法则、宇宙真理或超然的精神境界。
随后,“有心毕竟为心累”,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有心”的局限性。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过分执着于个人的欲望、想法或行动,反而会成为心灵的负担,限制了对更高层次真理的探索和领悟。“有心”代表了人类的主观意识、欲望和行动,而这些往往成为心灵成长的障碍。
最后,“有无俱捐觉性纯”,总结了前文的思考,提出了“觉性纯”的概念。在去除“有心”与“无心”的对立后,达到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纯粹觉知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超越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分别,达到了心灵的纯净与自由,是对于宇宙真理最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无心”与“有心”的状态,探讨了在追求真理和理解宇宙本质过程中,如何克服个人的局限性,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自由。它不仅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关于顺应自然、去除杂念的思想,也蕴含了对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深刻启示。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长至前一日霜月甚冷饮于先孝斋头俄而醉矣睡矣端己韬仲孝先频呼不觉继以扶携拥掖余竟颓然其时僮仆无一人从者韬仲卒倩一客负余以归且行歌相送直至余居呼吾儿起置余于所坐胡床覆以被裘而后去四鼓始醒儿云若此因纪以一诗志友生之志爱云
醒时相劝醉相扶,感谢朋欢念病夫。
岂有僮奴堪荷锸,固应儿子自肩舆。
幽人偶遇驮黄蘖,瞑坐仍容据槁梧。
纯是鹿车风谊在,不容徒作酒狂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