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人三首·其三》
《和人三首·其三》全文
宋 / 李之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荆溪风物当时,吹絮河豚下箸迟。

绿满金田应供,红残朱槛夜论诗。

幅巾已托遗民后,杓柄犹怀象骨疑。

早晚云间见金臂,空悬翠竹漫抽枝。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翠竹(cuì zhú)的意思:翠竹指的是绿色的竹子,比喻品德高尚的人或环境清幽的地方。

当时(dàng shí)的意思:表示发生在过去某个特定时间的事情。

风物(fēng wù)的意思:指风景、景色。

幅巾(fú jīn)的意思:指巾帛的尺寸大小,也比喻事物的规模大小。

河豚(hé tún)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表面平静,内心却充满危险或矛盾。

记当(jì dāng)的意思:指记住、牢记当下的事情。

见金(jiàn jīn)的意思:指眼前看到金钱或财富,容易诱惑人心,使人产生贪婪之心。

金田(jīn tián)的意思:指容易致富或者利润丰厚的产业或事业。

空悬(kōng xuán)的意思:指事物无所依附,悬而不落。

下箸(xià zhù)的意思:放下筷子,指吃完饭或停止用餐。

应供(yìng gòng)的意思:按照规定或要求供给。

云间(yún jiān)的意思:指高山之间的云雾弥漫,形容风景优美、宜人。

早晚(zǎo wǎn)的意思:指时间迟早会到来,表示某种情况或结果无论如何都会发生。

朱槛(zhū kǎn)的意思:朱槛是指门槛上涂朱红漆的门。比喻高官显贵的门第。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名为《和人三首(其三)》。诗中描绘了荆溪的自然风光与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荆溪风物记当时”,点明地点与时间,暗示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接着,“吹絮河豚下箸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河豚比作随风飘扬的柳絮,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同时也暗含着对生活节奏的思考。

“绿满金田朝应供,红残朱槛夜论诗。”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之美,早晨的田野一片葱绿,夜晚的栏杆映照着红霞,诗人在此时此刻,或许正与友人共赏美景,吟诗作对,享受着生活的诗意与宁静。

“幅巾已托遗民后,杓柄犹怀象骨疑。”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传统的深深眷恋,以“幅巾”象征古代文人的风雅,而“遗民”则可能暗指那些坚守传统、不随波逐流的人。同时,诗人对于“象骨疑”的描述,既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追思,也可能是对某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的表达。

最后,“早晚云间见金臂,空悬翠竹漫抽枝。”这两句充满了期待与憧憬,仿佛在预示着未来的美好,即使现在身处云雾之中,也坚信会有金臂(可能象征着希望或指引)出现,引领着前行的道路。翠竹的“空悬”与“漫抽枝”形成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寓意着诗人内心对于未来充满希望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作者介绍
李之仪

李之仪
朝代:宋   字:端叔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生辰:1038~1117

李之仪(104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猜你喜欢

黄河纪险

舟溯桃源县,朝盘未及餐。

沙崩回柂折,风急下篷难。

欹侧中流过,颠危两岸看。

远方脩贡职,河伯肯相残。

(0)

挽鲁生兰石

天育名驹骨,丹山彩凤毛。

聪明人尽许,短折尔难逃。书废尘生架,弓閒藓上?。

空馀玉堂老,泪雨涨江涛。

(0)

秋宵七恨·其五笛

伶伦截竹才过尺,一吹能裂苍崖石。

况复声闻折杨柳,对此令人多感激。

中宵无人万籁静,天上残星犹历历,吁嗟恨尔之秋笛。

(0)

画菜

白白霜根嫩,青青雨甲鲜。

苍生无此色,四海正丰年。

(0)

过应山县

百里邮亭路更遥,马头黄叶乱飘萧。

兵馀何处寻遗迹,千古清风渡蚁桥。

(0)

和左长史史秉贤咏炭

大栎山中斩不存,青山白屋坐来温。

晴生五色云霞气,春活千年铁石根。

积雪深时神独王,繁星迸处势如奔。

吾生违道难依世,三斗逢人亦易吞。

(0)
诗词分类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诗人
多隆阿 王吉昌 周麟之 释崇岳 周馨桂 朱晞颜 杨旦 陈起 王义山 宁调元 牛焘 程珌 郭应祥 释智朋 释师观 黄之隽 顾瑛 赵我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