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伏教移绿竹栽,疏轩延得好清陪。
雨中最易和根长,月里常看带影来。
此诗《消夏八咏(其六)移竹》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描绘了移栽绿竹于夏日之景,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与赞美。
首句“趁伏教移绿竹栽”,以“趁伏”点明时节,即在夏季最热之时,选择移栽绿竹,既体现了对竹子生长习性的了解,也暗示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与珍视。次句“疏轩延得好清陪”,通过“疏轩”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开阔、清幽的空间感,竹子在此环境中显得尤为清雅,增添了环境的静谧之美。
“雨中最易和根长,月里常看带影来。”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竹子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状态。雨中,竹子与泥土紧密结合,易于生长;月夜,竹影婆娑,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宁静。诗人通过对竹子在雨中与月下不同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竹子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疏密叶多防露态,高低枝尽啸风材。”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竹子的形态美与功能美。疏密相间的竹叶不仅能够防止露水的侵袭,还展现出竹子独特的姿态;而高低错落的竹枝,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吟唱着自然的乐章。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竹子生命力与自然韵律的深刻感悟。
最后,“梓州腊月称堪种,南北暄凉有是哉。”梓州,古代地名,此处泛指适宜种植竹子的地方。这两句总结了竹子的种植条件,不论是在温暖湿润的南方还是寒冷干燥的北方,只要有合适的气候与土壤,竹子都能茁壮成长。这不仅是对竹子适应性强的赞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
整首诗通过对移栽绿竹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与赞美。
婕妤怨秋风,文姬悲塞土。
藻雅虽纵横,所嗟为情苦。
夫人抗遐标,亭亭厉千古。
俗响难为工,清徽亮堪抚。
名理既己超,夙秉先民矩。
况复悟逃禅,沈几恣探取。
柔翰非所耽,馀勇庶可贾。
托迹在考槃,硕人自俣俣。
羡昔赋五噫,德曜终逊武。
孰是捐尘踪,高冥振绮羽。
迫促区宇中,寥寥莫与伍。
昔饮神姥井,常眠箫曲峰。
鸡犬天中鸣,村墟云外舂。
良哉二千石,烟膏盈四封。
一苇临川城,溯洄安可从。
春风吹豫章,燕眺承清容。
授以华亭篇,披豁生微悰。
素若月窥筱,苍若露滴松。
江静散霞绮,岩虚出云重。
寂寥僧磬间,时一闻歌钟。
冯公括苍时,挥洒一何浓。
淡迹到黔粤,开心见吴淞。
长吟沧海间,云中成二龙。
伊予河梁别,杨柳方依依。
分手几何时,蟋蟀鸣庭帏。
商飙率已厉,白露沾人衣。
感时怀同袍,中心怆以摧。
不惜故人远,但伤知音稀。
长叹谢流俗,高卧掩重闱。
忽逢云中翼,开缄见音徽。
殷勤骨肉言,夙昔岁寒期。
临风再三读,慰我长渴饥。
喜极复垂涕,愿随黄鹤飞。
尘俗每相拘,日夕不遑息。
暂辍簿书劳,山间事行役。
驱车出北郊,晴烟委园陌。
松梢露渐晞,草际霜已白。
初与市尘违,忽见山如积。
明月含半峰,流水时滴沥。
良似故山中,眷言素所适。
游子未能归,怀哉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