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阅城》
《阅城》全文
明 / 韩邦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江]韵

东南胜地吴越名邦

天险连三省,城高带二江

貔貅明剑戟,虎豹拥旌幢。

万国车书一,寰瀛气自降。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车书(chē shū)的意思:指行驶的车辆上写的字,比喻言辞直截了当,直抒胸臆。

东南(dōng nán)的意思:指东南方向。

二江(èr jiāng)的意思:指两条江河,常用来比喻两个相互平行或相互竞争的事物。

国车(guó chē)的意思:指国家的车辆,也比喻国家的军队。

虎豹(hǔ bào)的意思:指勇猛、凶猛的虎和豹,用来形容人勇猛、凶猛的气概和作风。

寰瀛(huán yíng)的意思:指天下、世界、四方,表示广泛、辽阔的意思。

连三(lián sān)的意思:连续三次

名邦(míng bāng)的意思:指有名望的国家或强大的国家。

貔貅(pí xiū)的意思:貔貅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被认为能够驱邪避恶、招财纳福。在成语中,貔貅常常用来形容能力强大、威力无穷的人或事物。

三省(sān xǐng)的意思: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自我检讨和反思自身的过错。

胜地(shèng dì)的意思:指美好的风景名胜地或适宜居住的地方。

天险(tiān xiǎn)的意思:指非常险恶的地方或情势,形容极其危险的局面。

万国(wàn guó)的意思:指世界各国,表示众多国家的集合。

吴越(wú yuè)的意思:指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争斗或竞争。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韩邦奇所作的《阅城》,描绘了东南地区尤其是吴越之地的壮丽景象和军事气象。首句"东南论胜地,吴越此名邦"开门见山,点明主题,强调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声誉。接下来的"天险连三省,城高带二江",通过描绘自然天险和城市的高大壮观,展现了该地的险要与繁华。

"貔貅明剑戟,虎豹拥旌幢"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守卫边疆的将士比作猛兽般的勇士,手持锋利的武器,旌旗飘扬,显示出军队的强大和士气的高昂。最后一句"万国车书一,寰瀛气自降"进一步升华,表达了天下归心,四方来朝的盛世气象,体现了作者对国家统一和强大威望的赞美。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雄浑,既描绘了地理风貌,又寓含了深沉的政治寓意,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疆域和军事实力的自豪之情。

作者介绍

韩邦奇
朝代:明

韩邦奇(1479--1556)明代官员。字汝节,号苑洛,陕西朝邑(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正德三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以疏谕时政,谪平阳通判。稍迁浙江按察佥事,宦官强征富阳茶、鱼,他作歌哀之,遂被诬奏怨谤,逮系夺官。嘉靖初起山西参议,再乞休去。自后屡起屡罢终,以南京兵部尚书致仕。嘉靖三十四年,因关中大地震,死于非命。韩邦奇文理兼备,精通音律,著述甚富。所撰《志乐》,尤为世所称。
猜你喜欢

定州遇雪

夜出真定府,已行一百里。

日晡人马倦,西风大无比。

大声长绕空,沙石四面起。

竹舆转人肩,翻翻欲见㡳。

偷眼望太行,乱云出其里。

落日映其上,昏黄到山趾。

投憩道边庙,相对袖缩指。

面色才一回,计程不可已。

入舆坐龟息,下帷任所诣。

渐闻栖鸦声,始知风稍止。

张镫到定州,空庭月如水。

欲看雪浪石,城闭二更矣。

夜卧声更寂,寒光忽透纸。

不知何时雪,茫茫没人履。

踏冰渡唐河,隔岸朝暾启。

(0)

会善寺

外方多宝地,净域辟云关。

自占山川秀,遥看花树殷。

到来尘念息,试坐稚冬閒。

绀宇怡神静,丹梯举足攀。

龙池喷德水,雁阁礼华鬘。

太少无穷奥,于兹见一斑。

(0)

香山寺杂咏·其三

画舫撑过伊水平,向来小坐白云横。

丛篁深处飞栏外,留我敲吟一晌情。

(0)

水调歌头

金篦刮银海,看透镜中花。

花放红窗翠户,花落玉钩斜。

只有无情明月,还照有情世界,一笑劝流霞。

碧海几回首,云气渺无涯。贻汉佩,怀洛枕,泛星槎。

虚无缥缈之所,别有美人家。

万劫朱颜不老,那许露昙朝唏,赚去好年华。

双眼即蟾魄,不受软红遮。

(0)

屠都宪朝宗宅柬诸同席

诸曹冠盖簇成云,上席叨承礼不群。

旧屋有知应笑我,高堂多庆已惭君。

太牢胙美颁时荐,南曲声高醉后闻。

桥梓一门春色里,柏台馀荫许同分。

(0)

平湖十咏为过郎中太仆作·其二案山晓翠

远山青,青玉案,气漫漫,开爽旦。

君不见乐游原上易黄昏,夕阳虽好空魂断。

(0)
诗词分类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诗人
程公许 孙一元 欧必元 李昱 苏葵 林弼 郭印 区越 林希逸 韩元吉 李石 葛胜仲 缪公恩 王称 陈宓 王洋 史鉴 童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