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犹著絮,雨湿欲蒸书。
无书堪著眼,有法可安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面对寒冷天气与湿气,以及对书籍的渴望与内心的平静追求。首句“天寒犹著絮”,形象地展现了冬日寒风中,雪花依然飘落的情景,暗示了环境的清冷与诗人的孤独。接着,“雨湿欲蒸书”一句,通过雨水打湿书籍的场景,既表达了对书籍的珍视,也暗含了对知识和文化传承的渴望。
“吴地人情薄,西人客计疏”揭示了诗人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感受,表达了对人情冷漠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作为客居者的孤独与疏离感。这种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奈。
后两句“无书堪著眼,有法可安心”则转向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寻求平静的态度。在物质世界可能无法满足时,诗人找到了精神寄托——书籍与内心的平静之法。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更展示了其在逆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智慧与坚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自我、寻求精神寄托的智慧。
宝塔依灵宇,攀跻箭括穿。
孤标擎日月,绝顶出风烟。
树没嵩台迥,山连石室偏。
法云银草净,慧雨玉毫悬。
双树琼帘外,诸天画栋前。
雨花三界寂,清梵一僧禅。
目极中华尽,心纡象教缘。
愿承功德水,金筏度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