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飞辞岳后,杯弃渡江年。
花落仙岩近,松深净榻悬。
融师双树下,见尔一灯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投宿于空山中的幽栖寺,寻求心灵归宿与禅悟的情景。首句“投迹空山夜”,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独自行走在寂静山林间的画面,夜晚的静谧更添了几分神秘与深邃。接着,“皈心此问禅”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内心状态——他正以虔诚之心,向禅学寻求精神的慰藉与解脱。
“锡飞辞岳后,杯弃渡江年”两句,通过“锡飞”和“杯弃”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展示了僧侣们的生活方式和修行过程。锡飞,可能是指僧侣们在行脚时,随身携带的锡杖在空中轻轻滑动;杯弃,则可能是指僧侣们在渡江时,将日常使用的杯子丢弃,象征着对物质的放下与超脱。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僧侣们的简朴生活,也暗示了他们追求精神境界的坚定决心。
“花落仙岩近,松深净榻悬”则进一步渲染了幽栖寺的环境之美。仙岩近处,落花飘零,仿佛是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在此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而松林深处,净榻悬挂,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氛围。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烘托出了寺庙清幽、神圣的意境。
最后,“融师双树下,见尔一灯传”两句,将目光聚焦于一位名为融师的僧侣。在双树之下,融师静静地坐着,一盏灯火照亮了他的身影,也照亮了诗人心中的一片净土。这一场景不仅体现了融师的修行之深,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智慧与慈悲的深深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禅意与自然美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探索的渴望以及对僧侣生活的深刻感悟。
星桥未琐,火树仍放,风光清绮。
浑不散、游童白马,杂沓笙箫阗宝砌。
香奁畔、又夜情思整,笑看兰缸结蕊。
渐耿耿、金波万顷,一派天街似水。
昨夜孤负无眠意。枉费尽、描朱刷翠。
问天上、素娥因甚,杳若秦楼嬴女吹。
倚桂树、盼广寒车骑。
无质雾迷三里,元宵夜、一钩残月,仄在碧云堆里。
幸值今宵,重轮现、泰阶重履。
只邹枚渐老,何日宸游陪侍。趁良夜、向春城醉。
醉语如花伎。叹光景、好处难圆,月也与人无二。
略彴东头,有蟹舍、斜连荻市。
追凉处、田夫说饼,风情靡靡。
馎饦溜匙姜韭滑,餦餭胶口椒橙美。
更传闻、樱笋贱如泥,今年里。叉手舞,揎拳起。
缸面酒,长腰米。想大官厨味,不过如此。
老我田园河射角,笑他宦仕车生耳。
滆湖风,刚趁此时来,欣然喜。
客里无憀,瞥见处、绣帘斜轴。
恰暮雨潇潇,低唱伤心人曲。
相逢却扇,板桥西、数枝春竹。
正笼中鹦鹉,叫醒一窝红玉。
携上吴装,一声欸乃,碧天如沐。
爱香藕花轻,偏打向船窗簌簌。
娇歌妙舞,明眸曼睩。记昨宵、水色半城都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