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枯元不死,雪尽竟为泥。
《十一月十五日》全文
- 注释
- 倏忽:瞬间。
何庸:何必。
参差:高低不齐。
易齐:整齐。
树枯:树木枯萎。
元:并非。
死:死去。
竟:最终。
身才:身体。
老:衰老。
从来:一直。
意欲西:向往西方。
一穷:极度贫穷。
宁:宁愿。
骨立:骨瘦如柴。
九殒:九死一生。
头低:低头。
- 翻译
- 何必急于追究它的瞬间变化,它们高低不齐难以整齐划一。
即使树木枯萎,并非真正死去,积雪消融后,最终化作泥土。
怎能说身体衰老就代表了生命的尽头,我一直向往着西方(这里可能指追求理想或归宿)。
即使贫穷至极,我也宁愿保持骨气,即使面临九死一生的危险,我也不曾低头。
-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生命力与坚持不懈精神的赞美之情。首句"倏忽何庸诘"表达了时间流逝迅速而又难以把握的感慨,其中"倏忽"常用来形容事物发生或变化的突然性,而"何庸诘"则暗示着对时间快速流逝的无奈与困惑。紧接着的"参差未易齐",通过不规则的竹子比喻世间万物各有其特点,不可一概而论,也映射出诗人面对世界多元化、复杂性的豁达心态。
第三句"树枯元不死"展现了生命力极强,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枯萎的树木依然保存着生机。"雪尽竟为泥"则形象地描绘出季节更迭、自然循环的过程,同时也隐喻着时间带来的变化无常。
以下两句"岂谓身才老,从来意欲西",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不懈追求和向往西方净土的渴望。尽管身体可能因年华而渐渐衰老,但内心的意志却始终坚定,向着理想中的方向前进。
末两句"一穷宁骨立,九殒未头低"则显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高洁品格。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骨气不屈,而在多次失败之后,依然能够挺直脊梁,不向困难低头。
综观全诗,方回通过对自然景象与生命力的描写,传达了面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时的坚持和不懈追求,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无限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