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室亡三箧,得之公最多。
惠寄舆人诵,悲传挽者歌。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名为《崇禧给事同年马兄挽辞二首(其二)》。从文体上看,这是一首挽词,即用于悼念逝者的一种特殊文体。
“藏室亡三箧,得之公最多。”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惋惜之情,“藏室”指的是私人的收藏处所,“三箧”则可能是书信或者其他珍贵物品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些遗物来追忆逝者。这里的“公”指的是共有的人或事物,表达了共同的记忆和损失。
“露晞当晚景,川逝作前波。”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哀伤的情境,“露晞”意味着日光与露水交辉,常用来形容悲凉或凄清的景象;“晚景”则是指时间流逝和暮色渐浓。接着“川逝作前波”则表达了时间流逝、事物变迁,河流不息,如同逝者生命的消逝。
“惠寄舆人诵,悲传挽者歌。” 这两句诗中,“惠寄舆人诵”可能是指通过他人的口述来缅怀逝者的教诲或者遗言;而“悲传挽者歌”则直接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以及这种哀悼的情感将会流传下去。
最后,“竹西携手处,清泪邈山河。” 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种离别的场景,“竹西携手处”指的是与逝者在竹林西边相携之地,这里的“携手”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和不舍。至于“清泪邈山河”,则是形容诗人因思念逝者而流下的眼泪,如同远方的山川河流般深远且广阔。
这首挽辞通过具体的物象和景致,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以及这种哀悼之情如何在自然界中得到映照。王安石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赋予挽辞以更为丰富的情感色彩和哲理思考。
梁鸿海曲窜,贾谊长沙谪。
儋耳苏子瞻,夜郎李太白。
君家忠简在幽州,功名自分随烟流。
一朝行召入宣室,君臣鱼水还相投。
我视诸公岂俦匹,十年曾侍金銮侧。
朔风吹梦入河州,细语荒郊秋一叶。
临行天语重丁宁,万里西行劳圣心。
乡人怜我休太息,飞鸟终当还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