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碱生瓶晕,连阴长竹围。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寄 辇 下 传 神 法 相 大 师 宋 /林 逋 禁 寺 诸 供 奉 ,如 师 艺 学 稀 。粉 轻 昏 古 本 ,罢 重 拆 秋 衣 。净 {左 卤 右 兼 }生 瓶 晕 ,连 阴 长 竹 围 。算 应 支 遁 马 ,毛 骨 苦 无 肥 。
- 翻译
- 寺庙中的僧侣们,技艺学习者很少见。
粉末轻薄模糊了古籍,厚重的丝罗被拆开做秋衣。
洁净的碱液在瓶中泛起涟漪,连续的阴雨让竹子生长茂盛。
估计连遁世的隐士也难以支撑,他们的皮骨瘦弱不堪。
- 注释
- 供奉:指寺庙中的僧侣或侍奉神佛的人。
艺学:技艺和学问。
粉轻:形容粉末之细薄。
古本:古旧的书籍。
罗重:指质地厚重的丝织品。
秋衣:秋季穿的衣服。
净碱:清洁的碱液。
瓶晕:液体在瓶中产生的波纹。
连阴:连续的阴雨天气。
竹围:竹林环绕。
支遁马:出自《世说新语》,比喻隐居不仕的人。
毛骨:指人的皮肤和骨头。
苦无肥:非常瘦弱,形容营养不良。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所作的《寄辇下传神法相大师》,通过对寺庙中供奉的僧侣以及大师艺术的独特描绘,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首句“禁寺诸供奉,如师艺学稀”表达了对寺庙内僧侣们技艺精湛的敬仰,但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的清修生活和技艺传承的不易。
接下来的两句“粉轻昏古本,罗重拆秋衣”,通过细腻的细节描绘,展示了大师们对于古籍的珍视,即使是珍贵的书籍也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模糊不清,而他们甚至愿意拆解自己的秋衣来换取更好的材料,体现了他们的虔诚和专注。
“净碱生瓶晕,连阴长竹围”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环境的清净与宁静,瓶中的水垢形成一圈圈的痕迹,阴雨连绵时竹林环绕,这些景象都烘托出大师修行生活的寂寥与超然。
最后两句“算应支遁马,毛骨苦无肥”以典故结尾,借用东晋隐士支遁的典故,表达对大师清心寡欲、不求世俗繁华的赞美,说他的精神世界如同瘦削的马,尽管外表清瘦,但内心世界却丰富而深邃。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沉的笔触,展现了大师们在庙堂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流露出诗人对这种超凡脱俗生活的敬仰之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韵程致道馆中桃花
桃花如昭君,服饰靓以丰。
徘徊顾清影,似为悦已容。
数枝有馀妍,窈窕禁省中。
何如武陵岸,缤纷落天风。
我梦泛舟去,春流濯凫翁。
岂知限重门,风摇铺首铜。
忆汝初破萼,时当楼雪融。
亭亭怯馀寒,赖此赤日烘。
蓬山十载梦,翚飞左升龙。
重来迹已换,一扫凡花空。
发有今岁白,颜无故时红。
三嗅三叹息,繁英为谁秾。
题默轩
李君诵兵法,辨若悬河流。
时平弃不用,胸中郁奇谋。
三年莲勺卤,一室藏深幽。
默翁笑自谓,晏坐无馀求。
不言非真默,但与木石俦。
说默默时说,吾闻诸前修。
君看古宗密,妙义难为酬。
及谈不二门,则卷机锋收。
我以辨自喜,穷思戒摩兜。
君宜尚勉旃,负杖从吾游。
题中寂堂
虎卧文公庐,鸟巢道林室。
本自无俗喧,何由辨真寂。
逃溺必登山,避燔必趋泽。
君看好静人,万虑固未息。
是心傥已刳,对境起亦得。
上人早闻道,晚顺世间迹。
振衣下灵岩,飞锡来上国。
高堂亦何有,万卷绕四壁。
客来倚风廊,晤语终日夕。
莫言门如市,中有忘机客。
吾曹诗酒污,此道谁目击。
唯应寂时趣,独有清士识。
阻风雨辟邪渡寄王仲成
渡头急雨鸣森木,木杪颠风飞大屋。
没腰寒水稻生芽,满眼青泥车折轴。
山行值雨舟值风,穷愁日日烦天公。
不如归卧涧壑底,世事一扫春花空。
别君两年重此别,喜君胸次浑冰雪。
拟将身作贾胡留,无奈事如空鸟灭。
挽我不回君怒嗔,交情把玩转清新。
相随百里还相见,只有西山似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