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经何待月,上鬓不知霜。
宿恐云来借,寒愁火有妨。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者在雪洞中修行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
首句“禅室虚生白”,以“白”字点明雪洞的环境特征,洁白的雪花覆盖着禅室,营造出一种纯净、清冷的氛围。接着,“居之最吉祥”表达了禅者在此修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暗示了雪洞对于他而言是一个极佳的修行之所。
“了经何待月,上鬓不知霜”两句,通过对比月光与霜白,强调了禅者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他无需等待月升或霜降,因为他的内心已超越了这些外在的自然现象,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宿恐云来借,寒愁火有妨”则进一步描绘了禅者在雪洞中的生活细节。他担心云遮挡了光线,影响了修行;又因寒冷而忧虑是否需要生火,但又怕火光打扰了内心的宁静。这两句体现了禅者对自然环境的敏感与对修行环境的精心维护。
最后,“老僧接息久,无复梦华阳”表达了禅者的修行状态。长时间的静坐冥想使得他不再有世俗的梦境,而是沉浸在了更为深远的精神世界之中。这不仅表现了禅者修行的深入,也暗示了他与尘世的隔绝,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禅者在雪洞中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超脱以及对修行的执着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旋出巫峰,乍收秦岭,秋来无限轻盈。
遮溪白,傍山青。汀洲荻花如雪,隔水相看分外明。
独有愁人,虚窗深院,相对愁生。
天孙巧锦堪称,问多少、功夫织得成。
蜀绮轻匀,吴绫细密,自费心情。
天末怀人,江干惜别,望去应知泪暗倾。
一夕风高,残鳞断羽,何处飘零。
斜阳淡淡波纹皱,短短苏堤柳。
柳边谁说是苏家,一点秋坟满地落秋花。
西湖岁岁芙蓉老,多少才人吊。
不知谁更吊才人,惟有寒虫细细咒黄昏。
乍暖轻寒,原来是清明时节。
但一例繁华过了,便成消歇。
盖地梨花幽巷晚,漫天新柳红楼月。
最苦是恨极忆前欢,难收拾。
年来事,心头切,人间恨,无时绝。
道春残一半,花还堪折。
莫惜芳菲留不住,明年暗祝空枝发。
恐怕是未敢向人啼,背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