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赓玘太朴韵》
《赓玘太朴韵》全文
明 / 朱元璋   形式: 七言绝句

花逢雨夜晓看妍,实蕊凋时阶不喧。

试问老禅幽得处,谓言物外青天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青天(qīng tiān)的意思:指晴朗明朗的天空,也可引申为没有障碍或压力的境地。

试问(shì wèn)的意思:用于引出问题或者表示询问的措辞

谓言(wèi yán)的意思:谓言是指陈述句中的谓语部分,用于表示动作、状态或属性。在语言学中,谓言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表达主语的动作、状态或属性。

物外(wù wài)的意思:超越尘世的境界,指人们追求超脱物质欲望的心境。

鉴赏

此诗以细腻之笔描绘了雨夜花开花落的自然景象,同时融入了哲思与禅意,展现出诗人对生命与自然深刻的理解。

首句“花逢雨夜晓看妍”,描绘了雨后清晨,花朵在湿润的空气中绽放出美丽姿态的画面。这里的“妍”字不仅指花朵的美丽,也暗含了生命的活力与生机勃勃之意。雨夜之后的清晨,万物复苏,花儿在晨光中展现其最绚烂的一面,给人以希望和美好的感受。

次句“实蕊凋时阶不喧”,则转向了对凋零之美的描绘。花朵的凋谢并非无声无息,而是以一种静谧的方式进行,即使花瓣飘落,也不扰动阶前的宁静。这里通过“阶不喧”来强调凋零过程中的平和与自然,暗示着生命循环中的必然与和谐。

接下来,“试问老禅幽得处”,将话题引向了禅宗的智慧。诗人以“老禅”自比,或借他人之口,询问在何处能寻得心灵的宁静与超脱。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通过“幽得处”的提问,表达了对超越世俗、达到精神自由境界的向往。

最后一句“谓言物外有青天”,则是对上述思考的总结与升华。诗人认为,在自然之外,存在着一片纯净、自由的精神世界,如同广阔的蓝天一般。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夜花开花落的自然景象,巧妙地融入了禅宗的智慧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感悟。

作者介绍
朱元璋

朱元璋
朝代:明   字:国瑞原名重八   生辰:1328年—1398年6月24日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 ,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
猜你喜欢

子服幼瑜读书南郭草堂骏孙携酌汉飞邀同子玉渭臣序皇即席二首·其二

残雨疏梅下,开轩乱白云。

莺花浓对酒,天地静论文。

春日临奎正,吴潮过浙分。

陈遵莫惊坐,悬榻重思君。

(0)

病起二首·其二

药裹关心事,柴门见物情。

故交投字少,多难著书成。

白杜身将隐,青山眼独明。

床头孤剑在,未忍负平生。

(0)

和楚中阙双石宫舍立春观梅作

官阁摇东风,帘箔春莫莫。

一枝弄清影,冷艳谢香泽。

初回北户暖,巳吐南枝白。

良朋擅高唱,巡檐句相索。

对此冰雪侣,远念山中客。

琴樽风雨共,素心乐晨夕。

玉壶酌寒泉,曲尘沁琼麦。

离居君不见,相忆成畴昔。

何当惠瑶华,拾英纷可藉。

为乘行春令,言访隐沦宅。

霜高开未落,邻笛吹暗迫。

和曲惭郢人,折赠传江驿。却怜?舍冷,何似村篱适。

寄声栽花者,肯容野老摘。

(0)

秋饥杂感四首·其三

淫雨禾藁短,蚕火不时蕴。

斧屋以为薪,露栖蚊隐隐。

跽耘烈日傍,噆胫畏伏螾。

水深菱角断,斸芋苗亦尽。

抱锄健男子,萎黄秋叶殒。

朝采入城市,酒肉肆填坌。

人见朱门儿,弹丝挟红粉。

(0)

九月红梅先放一萼

炎中早梅发,十月满陇首。

此地未黄花,梅开过重九。

空窗朱萼吐,清艳照户牖。

秋夜入江春,红烛昏黄后。

钟迟月出早,幽客独立久。

风雪未成归,忽忆山中友。

寻檐句未成,一枝春入手。

白露湿明霞,横参在南斗。

(0)

忆南窗下松桂

山窗寂寂掩双扉,松桂无人客至稀。

不是子规啼不到,故园虽好未成归。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黄仲昭 曹溶 曹伯启 宋伯仁 冯山 李处权 赵长卿 释智圆 凌义渠 丘葵 奕绘 释慧远 黎贞 李宪噩 周之琦 杨玉衔 释绍嵩 释慧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