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绝句·其六十二》全文
- 注释
- 此理:这个道理。
从来:一直以来。
自不疑:毫无疑问。
奈何:为何。
投时:契合的时候。
若还:如果仍然。
上下:指社会或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层级。
相通处:相互理解或一致的地方。
天心:上天的旨意或自然法则。
亦不知:也无法了解。
- 翻译
- 这个道理从来都不需要怀疑
为何在这个时候却无法契合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九成的作品,名为《论语绝句(其六十二)》。从这四句话可以看出诗人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此理从来自不疑”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道理或真相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外界的证明。这种自信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认知和体验,是一种对宇宙、生命和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
“奈何于此不投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中无法顺应时代潮流的无奈感。这里的“投时”,意指顺应时代变化,适应当下的环境和要求。而“奈何”,则是对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状态的哀叹。
“若还上下相通处”这一句,则开启了诗人的哲思深度。他提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使上下相通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能发现一个高低不分、沟通无碍的境界,那么一切困惑和矛盾都将得到解决。
最后,“不是天心亦不知”则是对这种理想境界的一种超然态度。诗人暗示,即便是在那个能够上下相通的理想状态,也不一定能完全洞悉宇宙之谜。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常见的“道不可言”的思想,强调了对未知和无限境界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冲突,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信念与怀疑、以及人类认知极限等哲学主题。张九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炼的语言,为后世留下了一篇富含智慧和情感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振衣台
蓬莱有佳人,佩剑游南纪。
指顾山海间,徜徉群动里。
薄行幽径纡,乱石谁人驱?
中有千丈表,乘之临玉虚。
拂袖惊长风,浩歌空九衢。
飘摇揖王母,如闻琼佩琚。
幽人保元命,义士轻其躯。
雉飞不逾阜,鹏抟九万余。
巨翰如可挟,从此谢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