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快其濛雨,公来亦自东。
练界千峰瀑,松承众壑风。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雨中拜访石斋先生的情景,展现了浓厚的文人雅集氛围与自然景色的融合之美。
首联“共快其濛雨,公来亦自东”,开篇即以“濛雨”点明了季节与天气特征,濛濛细雨增添了访友的意境,而“公来亦自东”则透露出访者与被访者之间的关系,似乎两人皆是来自东方,暗含着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与亲近。
颔联“子舆友天下,弘景相山中”,运用典故,将自己比作孟子(子舆)和陶弘景,前者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后者则是道教高士,以此表明自己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广泛的知识,也在精神上向往隐逸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
颈联“练界千峰瀑,松承众壑风”,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瀑布如练,千峰竞秀,松树挺立,迎风摇曳,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生机,同时也象征着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与人格魅力。
尾联“时贤无大小,于迈总从公”,总结了对石斋先生的敬仰之情。无论对方地位高低,只要能与之交流,便是难得的机缘。这里的“于迈”可能指的是石斋先生的行迹或风范,表达了作者对石斋先生的推崇与追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文人雅集的场景,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学问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召募古来有,今者何其艰。
文书急如雨,取办都保间。
百夫不当十,一夫费千镮。
恐被嗜利徒,无能禦国患。
老母与少妇,蓬头走江干。
挽之不得留,悲泣声彻天。
母曰我壮子,妇曰我健夫。
衣裳破无补,田园荒未锄。
一朝弃我去,饥寒我何如。
我欲从汝行,生死同一隅。
抑恐惰军气,累汝重汝辜。
今业已分离,把袂略须臾。
拭泪为汝言,汝亦无我虞。
戮力济王功,期以斩强胡。
久矣闻水乐,邂逅作此游。
林立攒万石,曲径穿深幽。
谽谺开古洞,下有清浅流。
惜哉非古乐,喷薄皆人谋。
流觞饮山绿,风鬓吹飕飕。
欲归兴未尽,携手湖上楼。
斜阳献万状,浩以百目收。
白鸟去复还,翩翩良自由。
我本山林人,对此多惭羞。
岁月不我与,宴闲其可偷。
便合作归计,老矣安所投。
世事皆漫尔,政恐空白头。